“宏观研究”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按年度、期号倒序)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宏观研究
    赵国洪, 郑筱雨, 杨利平, 宋维东, 吴梦嫦, 高芸, 于智博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1, 15(4): 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1.04.001
    2020年,受极端自然灾害频发、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爆发等多重不利因素叠加的影响,全球经济陷入了严重的衰退,能源行业受到了重创。中国油气生产企业紧紧抓住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实现正增长和能源行业低碳转型发展的有利机遇,坚持经营上精打细算、生产上精耕细作、管理上精雕细刻、技术上精益求精,国内天然气资源勘探开发成果丰硕。为了确保今后一个时期中国油气行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梳理和分析了2020年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成果,结合中国天然气资源潜力,展望了2021年中国天然气发展形势。研究结果表明:① 天然气勘探不断取得新突破,年新增探明储量再次突破1 × 1012 m3,居历史第二位;② 天然气产量快速增长,页岩气上产势头强劲,将成为增产主力,多个气田实现里程碑式跨越;③ 随着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战略的深入推进,预计天然气市场需求量增量将显著提高,天然气产储量将保持高位增长,天然气工业进入常规与非常规并重的时代,页岩气成为天然气倍增发展的生力军。
  • 宏观研究
    赵国洪, 曾卓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1, 15(2): 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1.02.001
    “十三五”期间,中国天然气供需保持了持续较快增长走势。特别是2020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叠加油价断崖式下跌的冲击,中国天然气市场的产供储销仍然逆势增长,在全球天然气行业中一枝独秀,显示出中国天然气市场的韧劲与巨大的发展潜力。为了兑现国家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国际承诺,中国天然气供需必将在较长时期内保持稳定增长。在分析现阶段中国天然气供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利中国天然气稳定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天然气发展政策应着力以下6个方面:① 强化天然气在中国能源结构中的战略地位;② 尽快制定《石油天然气法》或《天然气法》;③ 推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确保天然气供应安全;④ 构建“智能化”天然气储备体系;⑤ 深化天然气价格改革;⑥ 加强天然气市场监管。结论认为:从国家层面对天然气发展予以坚强的政策保障、支持和护航,通过立法强化天然气的主体能源地位,加强国内天然气勘探开发,不断完善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并加强监管,确保天然气供需的可持续发展。
  • 宏观研究
    高芸, 蒋雪梅, 赵国洪, 吴雨舟, 曾卓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1, 15(1): 1-1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1.01.001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国际油价深度下跌,全球经济活动遭受重挫。中国天然气产业在国家适时而有力的政策支持下,在天然气资源勘探、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保供调峰、基础设施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具体表现为:① 天然气勘探不断取得新突破,探明储量保持高峰增长;② 天然气继续强力增产,页岩气产量突破200亿立方米;③ 天然气进口再度走弱,进口量增幅创历史最低;④ 天然气消费平稳增长,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继续下降;⑤ 中俄天然气管道建设进展顺利,LNG接收站再掀新建扩建浪潮;⑥ 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再获新进展。研究结论认为:2021年中国天然气发展将借助上年末快速增长的惯性,再上新台阶。预期天然气储量增长保持高位,天然气产量突破2000亿立方米;天然气进口增量回升,管道气进口量恢复正增长;市场供需平衡,冬季供气紧张状况或将缓解;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发布天然气能量计量计价体系,开展能量计量计价试点。
  • 宏观研究
    孙齐, 李孜孜, 邹银, 左丽丽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0, 14(6): 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0.06.001
    受制于天然气价格和燃机技术等原因,中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的发展并不理想,已完成的项目也面临着生存危机。在当前天然气供需新形势下,推进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对于提高天然气在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占比和能源利用效率有重要现实和历史意义。为此,在归纳总结国外分布式能源发展及其支持政策的基础上,基于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天然气产业与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融合发展的思路,再结合中国天然气分布式能源发展实际和前景,就天然气产业与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融合发展提出了10个方面的策略与建议:① 发挥自身气价优势;② 在冷热电用能比例协调的大型数据中心发展分布式能源;③ 利用分布式能源推动南方地区办公和居民采暖;④ 发展氢燃料电池储能技术;⑤ 参与电力调峰;⑥ 推进天然气和冷热电直供体系建设;⑦ 参与制订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行业设计标准和技术规范;⑧ 推动清洁能源市场化交易;⑨ 促进与电力等能源企业在多能互补方面的合作;⑩ 推动建设“互联网+”的智慧分布式能源。
  • 宏观研究
    单卫国, 何春蕾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0, 14(5): 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0.05.001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和油价暴跌给稳定发展中的全球天然气市场造成巨大冲击。天然气需求陷入低迷,全球天然气价格特别是国际现货天然气贸易价格急剧下跌,2020年甚至2021年的世界天然气市场极有可能出现罕见的负增长。为了给中国天然气进口或生产企业制定国内天然气供应策略以及中国天然气发展战略提供参考,分析了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世界天然气市场在国际天然气价格、天然气需求、天然气供应形势和国际天然气贸易合同等方面出现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和走势,即国际气价探底、需求急剧下降、供应陡然逆转、国际贸易量逆势增长等。研究结果表明:① 预计全球天然气需求量2020年抑或下降4%~7%,全球LNG需求量可能出现史上第一次下降;② 全球天然气产量供过于求,全球LNG液化项目负荷降低、投产延迟、FID搁浅,然而LNG合同签订数量却逆市上扬,与油价挂钩的长期合约反而更受欢迎;③ 随着市场供需艰难的再平衡,未来10年的天然气气价将呈“抛物线”走势,即于2021年反弹、2024年见顶、2027年回调,2030前后将出现各类气价水平趋同的走势。
  • 宏观研究
    李俊杰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0, 14(3): 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0.03.001
    为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通过回顾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和体制改革历程,分析了国家油气管网公司成立后对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的影响,指出了当前形势下天然气产业持续健康发展需关注和解决的几个问题。研究结果表明:① 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在经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两个阶段后,逐步形成了现有的行政管理格局,目前的改革方式主要以市场化为导向,主要思路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监控输配价格,放开上下游价格,国家油气管网公司的成立正是这一思路的具体实施;② 国家油气管网公司成立后,天然气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运营会发生质的飞跃,对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改革、天然气稳定供应也会有促进作用;③ 在一定时期内,为保证天然气产业的稳定健康发展,政府需要发挥行政管理作用加强综合协调,强化监管,防止新的垄断;④ 通过加快深化天然气体制改革,统筹好各相关方利益,有效推动天然气基础设施的建设,明确资源供应企业、管网公司、政府、城市燃气企业的调峰保供责任,落实好上游矿权的开放和下游市场的配套改革,解决现存的高价天然气消纳难题,有效推动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
  • 宏观研究
    何晋越, 魏微, 党雪霈, 乔玲茜, 何涓涓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0, 14(3): 7-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0.03.002
    川渝地区天然气资源量大,但勘探开发程度较低。为了推进“成渝地区双域经济圈”的建设、推动川渝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通过梳理和分析2019年川渝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成果,结合四川盆地天然气资源潜力,研判了2020年川渝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形势。研究结果表明:① 2019年川渝地区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近1 × 1012 m3,占全国总量的70%,高效探明川南页岩气、安岳气田两大万亿立方米大气区;② 2019年川渝地区生产天然气近500 × 108 m3,占全国天然气总产量的近三成,其中页岩气快速上产,产量较2018年增长近50%;③ 预计2020年川渝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形势继续向好,天然气探明储量、产量将保持较快增长。结论认为:川渝地区天然气资源量丰富,勘探潜力巨大,新冠疫情和低油价对川渝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冲击较小,2020年天然气总产量将跨越500 × 108 m3大关。
  • 宏观研究
    高芸, 王蓓, 蒋可, 胡奥林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0, 14(1): 6-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0.01.002
    中国天然气产业在国家协调稳定发展方针的引领下,亮点纷呈。通过梳理、分析2019年中国天然气勘探开发、资源供应、市场需求、基础设施建设和天然气体制改革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或最新进展,认为2019年中国天然气发展有六大亮点或特点:① 天然气勘探捷报频传,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创历史纪录;② 天然气产量稳定增长,页岩气上产势头强劲;③ 天然气进口换档减速,对外依存度回落;④ 天然气需求量增速放缓,市场供需平衡、平稳;⑤ 俄罗斯天然气进入中国,四大天然气进口通道全面建成;⑥ 天然气体制改革重磅迭出,市场化发展迈出决定性步伐。研究结论认为: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中国天然气发展面临考验,但整体依然向好;新增天然气探明储量将继续保持高峰增长;页岩气产量将跃上新台阶;天然气进口量保持增长,但价格下降;市场供应宽松;能量计量和计价或开始试点。
  • 宏观研究
    李科锋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9, 13(6): 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9.06.001
    作为我国天然气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国家油气管网公司新近正式挂牌成立。国家油气管网公司成立后,我国天然气产业链各环节如何与之适应和发展,天然气产供储销形势和天然气价格机制将发生哪些变化等等,成为行业内外关注的焦点。为此,将国外天然气管道运营体制机制改革的历程和经验与我国天然气体制现状及改革方向相结合,指出我国成立国家油气管网公司具有充分的必然性和基础条件,在此基础上,明晰了国家油气管网公司将重构我国天然气市场体系,使中国天然气市场和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研究结果表明:① 国家油气管网公司将从供应侧和需求侧两个方面重构我国天然气市场体系,即以三大基础设施平台共享提升天然气市场供给侧有效供给和以三大市场要素充分竞争提升天然气市场需求侧有效需求;② 国家油气管网公司成立使中国天然气市场和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包括通过深化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推动中国天然气产业市场化发展,通过改革优化生产、供应、储备、运输、销售五大环节促进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健康协调发展,以及通过聚焦天然气上、中、下游各环节释放天然气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新机遇等。
  • 宏观研究
    佘源琦, 王小勇, 高阳, 李明鹏, 杨慎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9, 13(6): 7-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9.06.002
    为了深入剖析中国天然气供需发展形势及面临的矛盾,为科学谋划中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提供更多的客观形势分析与预判参考,通过开展国际天然气市场形势分析及国内供需发展历程、阶段、现状、趋势梳理总结分析,对中国天然气消费需求前景、天然气可获得量进行了情景预测,基于分析与判识提出相关发展建议。分析认为:① 当前国际天然气市场格局发生深刻内涵变化,市场供需持续宽松,LNG贸易份额持续扩大,区域市场联动性增强,国际市场进一步有利于中国拓展天然气进口渠道、增加进口量以满足国内快速增长的需求;② 现有情景下未来中国天然气可获得量不足,供需缺口将进一步扩大,当前全国性互联互通程度仍然较低,仍需加强天然气基础供应体系的互联互通与交易中心建设;③ 中国天然气产业当前正处于第三阶段的快速发展期,产业发展可塑性依然很强,应针对产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强化顶层设计,超前布局天然气产业链发展。
  • 宏观研究
    高振宇, 高鹏, 刘倩, 周颖, 李天杨, 孙士昌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9, 13(6): 14-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9.06.003
    自2006年中国开始通过LNG接收站进口LNG到2018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LNG进口国,我国LNG产业各环节都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目前LNG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包括:中国LNG消费量明显快速增长,LNG进口来源以澳大利亚、卡塔尔、马来西亚等国为主,“亚洲溢价”空间明显缩小,但LNG到岸价明显高于我国现行门站价,LNG接收站高峰期接卸能力明显不足,天然气液化工厂开工率较低,LNG产业发展近年来受国家相关政策刺激拥有良好的政策环境。研究结果认为:我国LNG产业具备快速发展的需求条件、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应通过加强天然气基础设施和进口多元化体系建设,推动相关基础设施向第三方开放,多措并举降低LNG进口价格,推进LNG资源销售价格市场化改革等工作来促进LNG产业稳步健康发展。
  • 宏观研究
    陈骥, 吴登定, 雷涯邻, 张万益, 马芬, 方圆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9, 13(5): 7-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9.05.002
    伴随着天然气需求量的快速增长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天然气资源供应的长期安全、持续性和稳定性正引起政府和天然气供应及消费企业的重视。开展天然气资源供风险评价研究,识别出天然气供应主要风险点和风险程度并提前规划防范非常重要。为此,基于国际和国内天然气生产、供应和消费及其发展趋势的历史数据,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量化分级评价体系法按风险大小和影响程度进行评级,从中判断出影响我国天然气供应风险的重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解决方案。研究结果表明:① 通过分析评估选取了资源保障程度、储产比、对外依存度、价格波动、市场集中度、地缘政治风险等6项天然气资源供应风险评价指标,分别对其进行了量化分级,认为我国天然气资源供应风险主要体现天然气资源保障度较低、对外依存度较高、进口来源过于集中导致政治风险较大等方面;② 根据风险评价研究及其结果,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包括加强国内天然气资源的综合调查,加大国外重要天然气资源基地的潜力评价和风险投资分析,加快推动进口气源多元化体系构建和国际合作,创新金融机制、价格机制和储备机制,加大天然气地质理论、技术和装备的创新力度等。
  • 宏观研究
    郭世月, 刘春艳, 李静雯, 刘文士, 胡金燕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9, 13(4): 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9.04.001
    天然气钻井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岩屑等固体废弃物,在国内外环保法规愈加严格的今天,降低和减少钻井岩屑等固体废弃物排放量的技术备受重视。分析研究全球天然气钻井岩屑的处理技术发展现状、动向和趋势,对于我国制定和布局该技术的研发和攻关方向、占领技术高地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通过对国内外天然气钻井岩屑处理专利技术的检索,借助收集到的大量相关专利技术,对专利技术的申请数量及其发展走势、国家竞争状态暨技术拥有国、技术布局区域、技术研发机构和机构专利布局态势以及技术研发动向等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关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 钻井岩屑处理技术在未来一段时间将持续呈现增长趋势;② 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在钻井岩屑处理技术领域的专利数量领跑全球;③ 中国受理专利中已有9%以上的专利为外国申请人,而中国申请人向国外布局的专利却不到1%;④ 振动筛、干燥设备、焚烧、泥浆不落地、固化剂、免烧砖、微生物培养等方面是当前研究的热点。结论认为:① 国家和企业应进一步加大环保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快油气田固体废弃物处理技术的升级,提出钻井岩屑更优解决方案;② 中国企业要注意绕开国外企业设立的专利屏障,避免产生侵权纠纷,同时应尽快展开国际专利布局,拓展海外市场;③ 建议大力开展钻井岩屑的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生物处理等技术的攻关及应用。
  • 宏观研究
    刘夏兰, 段言志, 刘辉, 胡俊坤, 周小雨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9, 13(2): 1-5. https://doi.org/10.12155/j.issn.2095-1132.2019.02.001
    随着我国全面依法治国、油气体制改革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制定一部规范天然气全产业链市场交易行为的天然气法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日益突显。借鉴国外天然气行业立法的经验与启示,分析梳理了我国天然行业及法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我国天然气行业改革方向作为引领,提出了我国天然气法的框架思路和基本制度设计。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天然气法应定位为天然气行业经济法,重点对天然气市场行为和政府监管行为进行规范,调整范围不涉及其他法律已经规范的内容,主要涵盖天然气市场监管、基础设施运行、市场交易、价格、供应安全等,将已有的相关重要制度和管理经验上升到法律层面,同时开展第三方准入、独立监管等前瞻性的制度创新。结论认为,我国应借鉴国外处于相同天然气市场发展阶段国家的立法经验,通过法律体系的完善和制度设计,分阶段逐步解决制约我国天然气行业发展的问题,从而使我国天然气行业得以健康、有序的发展。
  • 宏观研究
    高振宇, 周颖, 高鹏, 孙士昌, 张东博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9, 13(2): 6-10. https://doi.org/10.12155/j.issn.2095-1132.2019.02.002
    为明确当前天然气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也为体现天然气产业链各环节对整体发展的影响,基于和谐理论,深入分析影响天然气产业链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提出相关解决办法。研究结果表明:① 近年来在油气体制改革推动下我国天然气产业链各环节得到快速发展,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不稳定等问题;② 将和谐理论分析方法引入天然气产业链研究,认为影响产业链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于体制机制改革、管输成本收加方式、监管和放开程度3个方面带来的不确定性;③ 应着力从以市场化为主导进行政府有效指导和独立监管、以管网公司成立为契机推动产业链各环节深化改革、确立可以解决“一部制”收费方式带来的效率和公平之间的矛盾,通过用户“精细化”管理引导社会科学合理用气,以及促进天然气交易市场化等5个方面解决天然气产业链和谐化发展问题。
  • 宏观研究
    胡奥林, 汤浩, 吴雨舟, 高芸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9, 13(1): 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9.01.001
    在经历了2017年需求量井喷式增长之后,2018年中国天然气发展步履稳健。对2018年中国天然气产业链各环节发展过程中的技术经济指标和最新政策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指出了其中的7大特点:① 天然气勘探在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获得两大突破性进展,天然气产量稳步增长;② LNG引领天然气进口量大幅增长,进口量跃居世界第一;③ 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紧锣密鼓,管道互联互通获重大进展;④ 天然气需求淡季不淡,市场供需在“紧平衡”中平稳有序;⑤ 全方位多举措保供调峰收到成效,高峰期天然气供需波澜不惊;⑥ 居民用气价格改革破冰,价格市场化又出新举措;⑦ 天然气体制改革进程有条不紊。结论认为:2019年中国天然气将保持平稳平衡发展走势。其中,天然气产量将迎来近期最大增幅,天然气进口量还将不断增长,市场供需紧中有松,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天然气体制机制改革有序进行。
  • 宏观研究
    魏帅, 崔巍, 胡轩, 李俊, 杨海峰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9, 13(1): 8-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9.01.002
    天然气作为清洁能源,在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17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突破2 300 × 108 m3,增量超过330 × 108 m3,同比增幅达到17 %,刷新了中国天然气消费增量的历史纪录,打破了原有天然气市场的供需平衡。为了满足天然气需求,需要扩大海上天然气进口。准确预测未来天然气海上进口需求量对能源战略制定、沿海储气设施建设及煤改气计划推进有重要意义。为预测中国天然气海上进口需求量,基于中国2006-2017年天然气海上进口量数据,建立GM(1,1)、两次拟合GM(1,1)和GVM(1,1)预测模型并进行精度检验。检验结果表明,GM(1,1)和两次拟合GM(1,1)预测模型拥有较好的预测精度,能很好地适应中国天然气海上进口量数据的非线性增长特征模式。通过GM(1,1)和两次拟合GM(1,1)模型预测中国2018-2020年天然气海上进口需求量,结果显示:2019年底中国海上天然气进口量将有望突破700 × 108 m3,2020年底将超过840 × 108 m3,年均增幅将超过21 %。结论认为,确保天然气进口渠道多元化可有效保障天然气供应安全,期间不断增长的天然气海上进口需求量将对中国沿海接收、储存气设施的规划和布置提出更高的要求。
  • 宏观研究
    梁坤, 张国生, 孟昊, 赵丽华, 毕海滨, 袁自学, 郑婧, 周明庆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8, 12(4): 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8.04.001
    受益于页岩气革命,美国有望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美国天然气出口潜力、市场竞争力将直接影响世界天然气的供需格局。为此,通过系统分析认为:北美地区天然气净出口量会大幅提高;亚太地区将是北美LNG中远期重要市场;北美天然气进入欧洲市场引发中亚 — 俄罗斯、卡塔尔天然气向东流,亚太地区成为各方争夺的焦点。基于上述判断,建议重新审视长输管线建设和LNG终端布局,规避大规模长输管线存在的巨大经济风险;加快推进中国天然气基准价格的形成;借助世界天然气供需宽松格局,鼓励天然气消费,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升级。
  • 宏观研究
    秦园, 李涛, 龙孺湘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7, 11(3): 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7.03.001
    分析了2016年世界天然气市场供需及价格动向和趋势,包括储量、产量、国际贸易、天然气消费和天然气价格较2015年的发展变化和地区分析。2016年世界天然气市场总体上呈供过于求,供需两不旺的低迷状态,充足的市场供应及供应过剩的预期引起的价格低迷已经促成勘探开发状况进一步恶化,天然气消费受气候、能源政策等偶然因素影响艰难维持增长。美国天然气储量产量的严重下滑成为全球天然气供应滞涨的主要原因,而欧洲和亚洲新兴国家是促进全球天然气消费微量反弹的主要力量,天然气贸易格局变化则是促进天然气地区供需平衡的主要手段。在宽松的供应环境下,供应更加多元化,定价更趋市场化,全球天然气市场一体化进程加快。
  • 宏观研究
    汪锋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7, 11(2): 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7.02.001
    为探究低油价下我国页岩气产业发展道路,比较了中美页岩气产业发展历程,通过实证分析得出油价对页岩气产量有显著正向影响,并对低油价下我国页岩气产业受到的冲击做出解释,最后针对我国能源转型下页岩气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出建立页岩气资源信息动态管理数据库,减少社会资本进入壁垒,实现“甜点区”规模化开发,成立专项科技研发创新中心,对生产侧及消费侧采取动态差别补贴政策,增收碳税在内的环保税等建议。
  • 宏观研究
    陆争光, 皮礼仕, 曹栋梁, 王保登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7, 11(1): 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7.01.001
    经过十几年的摸索和发展,我国地下储气库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未来在天然气调峰保供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此,基于我国地下储气库发展现状,针对我国地下储气库发展面临的5大问题,提出我国应当分阶段推进储气库发展的基本构想:近期目标包括尽快形成实际工作气能力、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有效的储气库完整性管理程序和效益评价体系、理顺管理体制;中期目标包括逐步形成与我国天然气产业相适应的单独储气费率机制、建立天然气储备能力交易平台、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实行三级天然气储备管理模式;长期目标是最终实现储气库完全市场化运营管理。
  • 宏观研究
    刘建亮, 杨明思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7, 11(1): 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7.01.002
    随着我国雾霾问题日益严重,给天然气发电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分析了我国天然气发电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推进天然气发电设备国产化、降低天然气发电设备维修成本、降低气电企业用气成本、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上网电价补贴优惠政策等方面提出全方位推进我国发电产业发展的对策。
  • 宏观研究
    陈自强, 高扬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6, 10(6): 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6.06.001
    从“区域能源安全”入手,运用大量数据总结出我国目前面临的区域能源不平衡问题 —— 区域间供求不平衡和不同区域能源种类产量不平衡,深入分析了造成这种不平衡现状的原因,及带来的隐患,并提出从法律的角度作出相应调节的方案。研究认为,我国区域能源安全面临的问题,需要借助法律的级别手段加以调整,通过宏观政策法和市场规则法引导调节,依靠执法和司法手段进行监管。
  • 宏观研究
    陆争光, 高振宇, 皮礼仕, 陈宏宇, 周颖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6, 10(5): 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6.05.001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中国LNG产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产业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总结阐述了中国LNG产业发展现状后,认为中国LNG产业短期内仍面临市场需求增速依旧受限、LNG接收站和液化厂无序或重复建设、LNG接收站和天然气管网第三方准入缺乏可执行性细则等问题;中长期则面临下游市场开拓缓慢或滞后、储备调峰价值未充分体现、LNG国际贸易定价话语权不强、与管道气的供应矛盾和竞争逐渐加剧等问题。为此,提出建议:发挥国家层面战略规划作用,引导LNG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调控LNG与管道气市场范围;尽快出台LNG接收站和天然气管网第三方准入细则,促进民营企业参与竞争;加大下游市场开发和政策扶持力度,实现下游市场多元化;多途径增强天然气供需和进口灵活性,以降低LNG进口价格。
  • 宏观研究
    林须忠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6, 10(4): 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6.04.001
    天然气改革不断推进,并在国家层面出台了相关的政策。但是各省份政策是否跟进,并获得预期的效果?以福建省为例,分析了天然气下游经济改革的进展和路径,发现受市场不确定性和规模报酬递增等影响,福建省天然气的下游经济变迁存在技术和制度双重路径依赖。制度路径依赖深层的原因在于政府与燃气经营商的利益一致,双重角色定位和利益述求成为政府推动强制性制度变迁的利益障碍,技术路径依赖源于燃气管网横向的成本劣可加性和纵向的木桶短板效应,并且存在制度变迁和技术选择交互影响,增加了经济变迁的复杂性和难度。由此造成各省份制度差异和基础设施难以衔接,无法达到全国性的资源配置优化。
  • 宏观研究
    秦园, 成菲, 肖宏, 吴清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6, 10(3): 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6.03.001
    分析了2015年世界天然气储量、产量、国际贸易、天然气消费和天然气价格的动向和趋势。2015年世界天然气工业总体上仍呈低迷走势,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受经济下行影响天然气行业发展停滞;天然气可采储量及供应产量缓慢增长;天然气需求经历上年滞涨后略有提升;受地区发展差异影响,国际管道气和LNG贸易量均有增长,供应格局发生变化;天然气价格全面走低且跌势迅猛。尽管国际大环境不尽如人意,但美国和中东、北非、东南亚的少数国家仍保持发展势头,欧洲受气侯原因和经济复苏影响天然气消费量迎来2010年以来的首涨。
  • 宏观研究
    李季, 陈方兵, 熊炎, 李海山, 王强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6, 10(3): 6-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6.03.002
    在总结了中国天然气市场2015年的发展情况基础上,对2016年中国天然气市场进行了展望。在供应侧方面国内天然气产量增速放缓;在需求侧方面受经济增速放缓、煤炭价格下跌和天然气价格调整滞后的影响,工业用气需求继续疲软;在行业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国家进一步出台天然气工业体制机制和价格改革政策,存量气与增量气价格实现并轨,非居民用气价格首次下调;通过投运管道气现货交易尝试天然气交易竞争型定价。预计2016年天然气产量增幅会高于上年,天然气市场需求将复苏,天然气行业体制机制改革办法或将出台,天然气价格改革将继续推进。
  • 宏观研究
    彭澎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6, 10(3): 11-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6.03.003
    2016年初,中国经济需求侧仍比较疲软,但是CPI与PPI指数却均在上行,未来货币政策的空间受到挤压。当前研究国际油价波动对于经济增长、物价水平和货币政策影响的时间路径极为必要。为此,尝试使用向量自回归的方法刻画国际油价波动影响的时间路径。结果显示,石油价格分别在半年后和15个月后对物价水平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最大。国际原油价格变动对国内经济的影响首先是通过价格上涨/下降引致产出降低/提高,最终导致经济衰退/回暖。国内成品油调价机制改革后石油价格对于价格水平的滞后期缩短为2个月。
  • 宏观研究
    杜奇平, 卢新, 邱文, 陈时雨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6, 10(1): 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6.01.001
    在世界经济新常态与国内经济发展推动下,我国天然气市场开放是一种必然。论述了我国天然气市场的形成与特点,分析了我国天然气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认为我国天然气市场开放条件日趋成熟,开放的思路是开放要有借鉴,要结合国内实际创新性地开放运作,开放要有序且有度,有监管体制,开放的方向是管理体制多元化、管理队伍职业化、市场效益优先化、经营方式多样化、价格市场化、交易方式市场化和市场监管法制化。
  • 宏观研究
    杨彤颖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6, 10(1): 5-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6.01.002
    以页岩气开发最早的国家美国为例,阐述了美国页岩气开发的历程以及美国页岩气革命成功的几大关键因素,介绍了中国页岩气革命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列举出当今中国页岩气开发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促进当前中国页岩气开发的几点建议,包括:必须科学、理性地开展页岩气开发活动,需要政府进行合理的政策导向和开发监管,应搭建页岩气开发信息的共享平台,加强开发技术引进与创新,解决好降低压裂对水的消耗及压裂返排液的处理问题。
  • 宏观研究
    华贲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5, 9(4): 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5.04.001
    从阐述天然气在实现“中国梦”的能源—环境目标中起关键作用入手,对2020-2035年中国天然气产业上中下游发展情景、中国天然气市场构成特点所决定的管网运行特点和调峰需求及手段进行分析,就中国天然气管网发展进行前瞻性论述,认为中国天然气管网发展应根据天然气供需特点要求,在管网建设和运营可以分散准入之下,组建受政府委托具有执法、监督、规划、调度职能的国家天然气管网公司,并尽早建设与电网为中心的智慧能源网络相结合的智能化天然气“亚能源互联网”。
  • 宏观研究
    张长宝, 罗东坤, 魏春光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5, 9(4): 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5.04.002
    针对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清洁能源短缺的突出矛盾,从全球LNG市场现状分析入手,剖析了近几年LNG市场的最新变化、LNG资源国和消费国之间供需关系的改变与国际LNG价格走势。分别研究了中东、亚太、北非、中亚、俄罗斯、加拿大以及中南美洲地区LNG生产国对我国供气的可行性。研究认为中国应实施更加积极的海外LNG发展战略,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资源状况以及政策、市场环境,分别采取不同的引进策略,并建议从伊朗和卡塔尔两国重点引进LNG资源,重点关注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印度尼西亚和俄罗斯等国的LNG资源。
  • 宏观研究
    王蓓, 舒红, 魏微, 胡奥林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5, 9(3): 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5.03.001
    回顾和评论了2014年全球天然气工业和天然气市场发展动向。2014年,世界经济发展依旧缓慢,增长步幅低于预期,原油价格突然跳水给予石油工业沉重打击,天然气产业亦难独善其身:年新增探明储量和增幅双双创下10余年最低;依赖美国页岩气产量强势增长的贡献,世界天然气商品产量勉强维持低位增长;国际天然气贸易未能延续上年反弹走势,大幅回落;在经济低迷、低价煤炭竞争和温和冬季的多重打压下,主要发达经济体天然气消费疲软,新兴经济体国家后劲不足,惟有美国依旧保持上升强势;现货气价引领国际天然气价格振荡下行。
  • 宏观研究
    车亮亮, 关苏瑞, 包铖, 王祖鹏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5, 9(3): 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5.03.002
    随着我国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产业的快速发展,海洋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的问题被提上了国家立法议程。以我国海洋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的现有法律法规的梳理为基础,阐述了我国海洋石油天然气管道的法律保护现状,提出我国海洋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存在的法律问题,并探析了完善海洋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的对策,建议我国《海洋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通过划分海洋行政区域明确主管机关,合理分担管道主管机关和管道企业职责,加大管道保护违法行为的惩罚力度;地方政府根据情况制定海洋油气管道保护的规章。
  • 宏观研究
    高芸, 廖阔, 胡奥林, 高钰杰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5, 9(2): 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5.02.001
    2014年,中国天然气市场发展继续保持箭头向上、稳步攀升的势头。在供应侧方面,受市场需求和价格调整的双重刺激,国内天然气产量稳定增长,LNG和管道气进口量再创历史新高,市场供需矛盾有所缓和。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俄进口气购销谈判终于达成协议、中亚天然气管道C线、西气东输三线西段和山东LNG进口接收站投运,中国天然气供应再添新保障。在需求侧方面,在经济增速放缓和煤炭价格下跌的影响下,非居民天然气需求出现滞涨。与此同时,国家密集出台天然气工业体制机制和价格改革政策,推进天然气市场化进程。预计2015年国内天然气供应量仍将保持增长,但增幅减缓;受国际油价大幅下跌的冲击,国内天然气出厂价格或将下调。
  • 宏观研究
    秦园, 肖宏, 梁莉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5, 9(1): 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5.01.001
    面对近年来天然气供需增速回落的大环境,基于IEA预测数据,对未来5年全球天然气市场发展趋势及特点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全球天然气需求、供应及贸易量都将保持较强增长态势;区域供应不平衡日趋明显:新兴国家仍然是天然气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北美和亚洲 — 大洋洲地区作为天然气主要产地和消费地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将更加明显,独联体和欧洲市场将持续疲软;三大主要区域性市场间价格差仍将继续存在,但差异缩小。
  • 宏观研究
    佘源琦, 张福东, 李君, 杨慎, 邵丽艳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8, 12(2): 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8.02.001
    在全球能源变革与国内深化能源结构调整形势下,未来中国天然气消费必将持续快速增长。通过对中国天然气供需形势分析认为,低碳发展目标情景下天然气需求将达到最大,新建评价模型预测该情景下2030年消费总量将达到6 300 × 108 m3;未来制造业、生活消费、电力、交通是重要增长领域。对中国天然气可获得性分析认为,未来对外依存度仍将快攀升。借力“一带一路”倡议,谋划天然气产业布局,是未来平衡国内供需、保障能源结构调整顺利实施的可靠举措。对沿线国家天然气资源与产业现状、国际天然气贸易形势分析认为,沿线国家天然气资源丰富,总体产业格局与中国具有较强的互补性。战略给中国天然气产业带来拓展良机,建议树立天然气能源安全意识、主导区域天然气产业格局、建立多元化获取渠道、完善基础管网与储备体系、加强交易中心建设、强化产业政策引导、推行国内资源效益序列开发等措施是发展壮大中国天然气产业。
  • 宏观研究
    高芸, 高钰杰, 栾佳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8, 12(1): 1-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8.01.001
    回顾和分析了2017年中国天然气发展的主要指标和特点,并对一些重大事件进行了评论。研究认为,2017年中国非常规天然气勘探取得历史性突破,天然气产量增速强势上扬;LNG引领天然气进口创历史最大增量和增幅;天然气市场需求大大超出预期,冬季供暖期惊现巨量缺口;国家政策全力支持天然气发展;天然气市场化改革正有序推进。预计2018年中国天然气将继续保持旺盛发展势头,冬季天然气需求依然紧张,但程度减弱;进口天然气仍旧是满足需求的主要来源;天然气储运基础设施建设将受到市场重视和加强;省级天然气管网运输价格和城镇配气价格有望下降。
  • 宏观研究
    路用瑞, 渠继航, 郭文玉, 毕晓光, 印树明, 代晓东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7, 11(5): 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7.05.001
    2016年我国能源消费增速为20年最低,但占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27 %,为最大的能源消费国。能源结构持续调整,其中石油储采比较低,产量降低,消费增速放缓;天然气产量稳定增长,页岩气和煤层气产量快速提高,天然气消费增速为世界第一;煤炭虽然仍是中主要燃料,但是其产量和消费量都连续下滑,其他能源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消费超过美国。预计今后我国能源消费持续低速增长,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煤炭占比有望下降到42 %,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提高,天然气产能和消费量不断攀升,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例有望提升至20 %。
  • 宏观研究
    曹学文, 叶青, 石倩, 任大伟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16, 10(2): 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16.02.001
    我国LNG工厂、接收终端和运输方式的发展存在着小型LNG液化技术实现了液化流程和关键设备的国产化,但大型LNG液化技术仍被国外垄断、沿海LNG接收站冷能资源丰富但冷能利用效率较低、以公路槽车为主的LNG运输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等问题仍然突出。为此,就开发新型天然气液化技术、LNG接收站和LNG气化装置配备相应的冷能利用系统、发展LNG低温管输技术等LNG产业关键技术的发展情况及趋势等进行了详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