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18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4-08-28
  

  • 全选
    |
    地质勘探
  • 黄彦庆, 毕有益, 牛娜, 王爱, 范鑫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 18(4): 1-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4.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5282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天然裂缝欠发育致密砂岩气藏的产能主控因素,以四川盆地北部元坝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段和川中东峰场地区须家河组五段气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二者的地质特征、钻井工艺和储层改造技术,明确了孔隙型致密砂岩气藏天然气产能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 古、今构造高部位是油气运聚成藏的指向区,天然气富集程度较高,气井高产概率较大,而构造低部位气井生产效果较差;② 储层物性越好,成藏过程中天然气富集程度越高,且生产过程中天然气流动能力较强,故优质储层发育段越厚,气井产量越高;③ 裂缝欠发育致密砂岩气藏需通过储层改造才能获产,加大改造规模对优质储层发育的钻井增产效果明显;④ 由于致密砂岩储层局部发育,水平井能够钻遇更多的优质储层,故较直井而言,提产效果明显;⑤ 由于钻井液中的重晶石会对物性差 — 中等的储层造成污染,进而影响产量,故致密砂岩气藏钻井过程中需加强储层保护。结论认为:① 孔隙型致密砂岩气藏产能主要受古、今构造位置,优质储层发育程度,储层改造规模和井型等因素控制;② 优质烃源岩发育区、正向构造区和相对优质储层发育区的叠合部位可优先考虑部署井位。
  • 李庆, 龙训荣, 吴秀慧, 程子洋, 杨天翔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 18(4): 9-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4.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2749KB) ( ) 可视化 收藏
    孔隙度是评价储层物性的关键参数,四川盆地中部NC地区钻井取心资料有限,储层孔隙度直接获取难度大,而基于常规测井资料的传统孔隙度预测方法误差大、精度低。为了明确NC地区致密砂岩气藏储层物性特征,以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四段储层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机器学习算法SAO-LightGBM;使用该算法分析了孔隙度与地球物理测井参数之间的深层次潜在关系,指出了研究区储层孔隙度与声波时差、密度、中子孔隙度、地层电阻率和自然伽马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并基于以上测井参数建立了孔隙度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 采用SAO优化算法独特的双重种群机制、高效的探索与利用策略,可以快速寻找到LightGBM的最优超参数组合,提升了模型的预测能力;② 在测试数据集上,SAO-LightGBM的平均绝对误差为3.37%,决定系数为0.92。结论认为,较之于其他常规模型,SAO-LightGBM具有更为可靠的预测能力,能够高效完成目标层位孔隙度的预测工作,对NC地区的储层研究和后期勘探开发具有指导作用。
  • 胡曦, 李亚丁, 但霞, 王佳鑫, 邱峋晰, 王震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 18(4): 15-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4.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4817KB)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四川盆地泸州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 —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龙一1亚段多口页岩气井测试获得高产气流,展示了该区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前景。为了更好地推进该区页岩气高效勘探与精细开发,以泸州地区五峰组 — 龙一1亚段富有机质页岩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小层和沉积微相纵横向展布特征、不同沉积微相页岩储层品质差异性,明确了研究区优势页岩沉积微相和页岩气富集高产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 泸州地区五峰组 — 龙一1亚段可细分为五峰组、龙一11小层、龙一12小层、龙一13小层、龙一14小层5个层段,其岩性、电性、生物化石等特征具有分段性;② 研究区五峰组 — 龙一1亚段共发育9种沉积微相,其中强还原泥质硅质陆棚、强还原含粉砂硅质陆棚、强还原粉砂质钙质 — 硅质陆棚为最优势沉积微相,页岩具有高有机碳含量、高孔隙度、高含气性、高脆性的“四高”特征,主要发育于龙一1亚段1~3小层;③ 深水沉积强滞留环境是优质页岩发育和高产的基础,异常高压和高含气量是高产的保障,有效压裂效果是实现高产的关键。
  • 开发工程
  • 鲍志强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 18(4): 24-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4.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2389KB)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制约文96地下储气库达容达产的主要因素(水侵影响、压力运行区间小),运用气藏工程的方法,对文96储气库实际生产运行进行了动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达容达产技术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 该地下储气库达容达产提升技术包括边水控制技术、井网控制技术、不动管柱注采工程技术、增大压力运行技术等,通过新钻调整井和更新井进一步完善注采井网,以动用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上亚段注采后期工作气量及边部未控储量,增加工作气量0.35 × 108 m3;② 利用室内岩心实验评价边水侵入后对气库库容、工作气量影响,优化生产运行制度控制边水侵入;③ 实施注采气工艺措施手段,解决气井积液、结盐等问题,进一步提升单井注采能力;④ 增大注采压力运行区间,满足气库设计上限压力27 MPa,下限压力12.9 MPa期间运行,达到可采气量最大化要求。结论认为,应用相关研究成果不仅可以实现该储气库在达容基础上的扩容,而且还可以为最终提升储气库工作气量提供技术参考。
  • 钟森, 赵祚培, 王淑静, 杜杰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 18(4): 32-3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4.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2945KB)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中部东峰场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孔隙度、渗透率特低,含水饱和度高,常压,前期采用常规压裂后天然气增产及稳产效果差。为了动用该区须家河组低品位天然气储量,在新井DF109H开展了压裂技术系统化攻关,通过对减小地层伤害、加快返排、增大改造体积、支撑剂高效铺置等开展研究,形成了地质工程一体化紧密结合的高效压裂技术。研究结果表明:① 前置液氮气体增能及水性降阻剂工作液体系,在常压致密气藏能增加返排能量,加快排液,降低储层伤害,实现天然气产能快速突破;② 优选测录井甜点射孔,差异化高密度布缝,通过大排量、复合暂堵等提升人造裂缝体积,降低渗流距离,提升远端供给能力;③ 提升裂缝长期有效性是稳产的关键,加砂阶段伴注纤维+分散剂,采用脉冲段塞注入模式,使支撑剂铺置更为均匀。结论认为,该技术体系应用后天然气产量大幅度提升,在致密气藏显示了较好适应性,成为该区致密砂岩气藏有效开发的重要技术措施。
  • 邓开建, 敬婧, 余星颖, 卓云, 张杰, 李高文, 张钰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 18(4): 37-4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4.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1322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安全有效开发四川盆地二叠系龙潭组煤岩气藏,保障川渝地区天然气能源供应的有效接替,需对龙潭组煤岩气井的开发难点进行研究,解决易发生的故障复杂等问题。为此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重点探井JT1H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井面临的煤岩段裂缝发育、岩性复杂可钻性差、井眼轨迹变化大、钻井液性能控制困难等工程地质难点,从井眼轨迹、钻井液体系、钻井参数、精细操作防卡等方面开展复杂处理技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 采用五段式井眼轨迹设计,有效降低了狗腿度,满足了长度1 000 m以上水平段安全钻井需要;② 充分发挥地质工程一体化优势,做好煤层厚度、井下岩性、地层倾角等预测,为工程措施优化提供支撑,减少复杂;③ 建立煤岩气水平段钻压、转速、排量等关键钻井参数控制方法,减少煤层冲刷,降低地层垮塌程度;④ 应用地层岩性元素分析技术,及时发现高密度、高硬度的煤矸石,精细操作防卡。结论认为:① 优选高效 PDC钻头+旋转导向工具 + 螺杆复合钻井提速,保障了储层钻遇率,JT1H井水平段安全穿越二叠系龙潭组6套煤层,累计厚度为209 m,水平段长达1 160 m;② 优化钻井参数异常变化处理技术,充分使用好振动筛、一体机、离心机,探索形成煤灰机械消泡技术,减少了阻卡;③ 推广应用川渝地区煤岩水平段安全钻井技术,对于后续深入开展煤岩气开发技术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 双碳与新能源
  • 陈骥, 曹倩, 闫兵, 张艺, 谢雯洁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 18(4): 44-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4.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865KB)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不仅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成为全球CO2减排过程中无法规避的重要领域。为了统筹推进“双碳”目标下油气资源安全和油气地质调查,采用供需平衡分析法,对中国油气资源的供应现状进行了调研,进而针对中国油气资源安全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策略及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 预测到203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达峰供需缺口约为5.75 × 108 t,到2050年中国石油供需缺口大约为0.95 × 108 t,到2060年供需缺口大约为0.25 × 108 t;② 预测到2030年中国天然气供需缺口大约为3 000 × 108 m3,到2040年天然气达峰供需缺口大约为3 500 × 108 m3,到2060年供需缺口大约为1 000 × 108 m3;③ 中国油气资源安全面临高对外依存度、消费总量高、消费结构不合理、石油天然气的杠杆和战略支点作用不容忽视等4大挑战;④ 坚持油气地质调查工作的定位、优化油气地质调查的部署思路、调整油气地质调查的重点目标任务、优化油气地质调查考核制度等4条措施,有助于提高中国油气地质调查工作的效率。
  • 干兵, 徐朝阳, 赵冠熹, 何太碧, 贾瑞, 李鹏林, 杜文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 18(4): 51-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4.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4269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氢能汽车储氢装置在室内车库发生意外泄漏时氢气的聚集特性,使用虚喷嘴模型联合高压容器泄漏动力学模型建立了高压储氢气瓶的泄漏参数计算方法,并利用Matlab计算得到了容积为120 L、储存压力为70 MPa的储氢气瓶泄漏时瓶内压力、泄漏流率等参数的变化,并将其作为边界条件反映在Fluent数值模型中,建立了车载高压储氢气瓶氢气泄漏扩散的数值模型,模拟研究了储氢气瓶在不同泄漏孔大小、泄漏车辆停放位置和泄漏口气体流动状态三因素的影响下,室内空间氢气浓度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① 在储氢气瓶泄漏过程中,空间内可燃氢气云团体积会出现峰值,随后逐渐减小,泄漏孔径越大,空间内氢气体积越大,聚集时间越长;② 在车库角落处发生泄漏时,氢气云团平均浓度最高,氢气体积最小;③ 泄漏口氢气为浮力主导时,氢气在天花板处呈圆弧形扩散,有利于氢气传感器的布置和泄漏源的定位,泄漏口氢气为动量主导时,空间内氢气体积最大,并且大量氢气聚集于车辆底盘下方。
  • 改革与创新
  • 尹琅, 刘琦, 宋燕高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 18(4): 59-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4.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4200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四川盆地南部威荣气田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储层压裂形成的人工裂缝复杂程度和压后产能,通过对前期15口水平井人工裂缝复杂程度定量评价、G函数的压裂影响因素研究以及提升裂缝复杂程度措施研究,确定了下一步合理的压裂参数和暂堵工艺。研究结果表明:① 威荣气田压裂形成的人工裂缝多为二类复杂缝,G函数波动系数与天然气无阻流量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复杂裂缝比例越大、复杂程度越高,压后效果越好;② 提高压裂规模和排量,开展暂堵有助于提高人工裂缝的复杂程度;③ 合理的用液强度为28 m3/m左右,合理的加砂强度为2.4~2.6 m3/m,施工排量应提升至16 m3/min以上;④ 暂堵工艺应以缝口为主、以缝内为辅;⑤ 基于研究结果形成的主体压裂工艺现场应用18口水平井,裂缝复杂性得到较大程度提高,压后天然气无阻流量提升超20%,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结论认为,G函数分析在页岩气压裂裂缝复杂程度的评价和工艺参数优化方面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对类似气田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文莉, 罗振宁, 周悦洋, 张浩淼, 龙涛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 18(4): 67-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4.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536KB)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绿色供应链价值凸显,油气田企业以构建世界一流的物资供应链管理体系为战略目标,加快推进由采购管理向供应链管理转变,由采购成本最低向全生命周期总成本最低转变。为了探索物资采购质量助力供应链建设的有益举措,推进供应链企业间合作共享、多赢互惠,在研究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上,分析了供应链物资采购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就推动油气田降本增效,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提出建议措施。研究结果表明:① 优化机构设置,推动质量管理岗位价值评估;② 明确质量工作界面,梳理管理流程;③ 注重质量从业人员人才培养;④ 建立供应商质量提升机制;⑤ 持续健全完善物资供应质量管理体系。
  • 王虓, 肖鑫, 张娟, 白建, 秦彦, 伍晓玮, 杨锋, 蔡艺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 18(4): 73-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4.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1702KB) ( ) 可视化 收藏
    国家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对审计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在油气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中创新审计方式方法、更好发挥审计服务功能,是新时代油气企业审计管理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构建了油气企业“两段式”审计模式并提出了相关保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① 该模式立足审计项目“数据分析阶段”与“现场核查阶段”具体特征,依靠科技创新和组织创新协同,选取所需资源与合理方法,开展交叉作业、双向反馈、跟踪闭环。② 模式实施需要以建立“两段式”审计工作组织架构、审计审前分析工作标准、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工作要求、审计数字化指挥中心等为保障措施。③ 以某油气田企业为例,模式实施取得了审计全覆盖聚焦、审计标准化保障、审计高效护航、审计提质增效、审计科技驱动等五大能力提升的实践成效。结论认为,油气企业“两段式”审计模式能够以更好的审计服务质效助力油气企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 张晟源, 汪洋, 徐艳霞, 任洪明, 罗钧, 刘建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 18(4): 80-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4.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561KB) ( ) 可视化 收藏
    排水采气工艺作为提高致密气水平井产量和稳定性的主要手段,已经在各致密气区块广泛应用。为了提升致密气资源开发的效率和经济效益,采用了一种综合排水采气工艺优选方法,在技术可行性基础上兼顾了经济适用性。通过对优选管柱、泡排、气举和柱塞四种排水采气工艺的适用性进行验证和详细分析,运用模糊数学理论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研究结果表明:① 工艺的灵活性、地面流程的复杂性、管理难度和免修期期限作为管理指标具有可行性;② 系统化的评价方法考虑了工艺技术和经济性等因素;③ 选取的五宝浅X1井是一个典型的致密气井,面临带液生产困难的问题,通过综合评价模型,对X1井的泡排、优选管柱工艺、气举和柱塞工艺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泡排工艺的经济效益和管理方面综合效用值0.92,适合X1井的生产需求。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对提高致密气资源开发的效率和效益具有较大意义,为致密气田的开发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