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 第18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4-06-28
  

  • 全选
    |
    战略与政策
  • 辜穗, 张明, 党录瑞, 高琼, 周娟, 肖鑫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 18(3): 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4.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1890KB)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天然气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为了更加充分地发挥和激发科研活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促进科技创新效率变革,为天然气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深入分析了天然气科技创新现状与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视域下天然气科技创新的对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① 面向新质生产力发展内涵与战略重点,天然气科技创新面临着战略布局与统筹力度待强化、领军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完善、科技管理保障能力有待持续提升等方面的问题。② 以科技创新战略为先导、以领军人才打造为源泉、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提出了三方面对策措施:一是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构建“361”(按照30%的基础研究项目、60%的应用研究项目、10%的技术引进与推广应用项目)科技项目规划布局、推进高级别研发平台建设、建立重大创新成果培育机制;二是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明确领军人才培养对象、明晰天然气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方式与路径、优化后备领军人才梯队建设;三是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尊重天然气科技创新规律、优化天然气科技创新协同保障机制、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建立以非薪酬激励为核心的创新氛围。
  • 余晓钟, 王子怡, 张岚岚, 白龙, 廖芸羚, 胡静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 18(3): 6-1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4.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1066KB) ( ) 可视化 收藏
    新质生产力发展形成的新要素,能够为油气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技术支撑,是油气行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为了促进油气行业高质量发展,保障中国油气行业改革质量,基于新质生产力衍生出的新要素、新理念、新模式,通过生产技术创新、行业管理创新、产业链模式创新的三个维度,对油气行业生产高质量、管理高水平、产业高发展提供新的赋能路径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新质生产力在赋能油气行业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① 创新水平有待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不足;② “数”“实”发展不均衡,发展机制仍需完善;③ 上下游一体化进程慢,产业融合体系不健全。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政策:① 完善科技创新机制,推动新质生产力涌现;② 加速“数”“实”融合,实现产业转型升级;③ 加速纵向一体化进程,完善产业融合体系的优化策略,以实现新质生产力对油气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力赋能。
  • 何太碧, 姜雪, 何秋洁, 吕小倩, 刘雅林, 杜文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 18(3): 11-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4.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1339KB)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全球能源结构持续优化,低碳转型稳步推进,新质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实现传统油气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推动油气行业高质量发展,以传统油气行业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文献和理论研究成果,讨论了传统油气企业在新时代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传统油气行业在当前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探索了在新质生产力的号召下传统油气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 我国油气进口通道脆弱,可以通过扩大油气进口来源渠道和多样化运输通道来降低能源供应风险;② 我国油气资源市场主导权低,可以通过创新市场机制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③ 油气企业是信息密集型企业,生产环节链条较长,部门之间独立,信息不流通,可以利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信息共享;④ 资本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保障,可以通过发展绿色金融,投融资相结合,减轻企业压力;⑤ 油气资源将长期作为能源消耗主体,一方面应加大勘探力度,另一方面不断培育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⑥ 人才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可以通过改善创新环境,加大创新力度,培育高素质型人才。
  • 地质勘探
  • 张志宇, 熊治富, 季春辉, 蒋艳霞, 杨焓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 18(3): 17-2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4.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6042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四川盆地东部地区火山岩的岩相展布规律、储层发育主控因素、油气成藏富集模式等问题,以野外露头、钻井、测井、分析化验等资料为基础,分析了该区二叠系火山岩成储成藏模式,指出了天然气勘探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① 受峨眉地裂运动影响,川东地区中二叠统茅口组 — 上二叠统吴家坪组发育两类火山岩相关的有利储层,一类是近火山口的火山碎屑熔岩储层,发育于茅三段中部及上部,主要分布在涪陵北部大竹 — 梁平 — 兴隆场喷溢相区,储层厚10~35 m,测井解释孔隙度介于3.4%~8.0%;另一类是远离火山口的火山 — 沉积碎屑岩储层,为火山灰与正常沉积物的混合沉积,发育于茅三段底部及吴家坪组,平面上分布于普光 — 涪陵北 — 建南地区,储层厚16~35 m。② 茅三段底部和吴家坪组火山 — 沉积碎屑岩作为储层的同时,也是优质的烃源岩,自身具有高孔隙度、高有机碳含量、自生自储、大面积连片分布的特点,能够源内成藏。茅三段火山碎屑熔岩储层被下伏茅三段底部和上覆吴家坪组烃源岩所包裹,形成“夹心”式的源储配置关系,具有“近源成藏”的有利条件。结论认为:① 涪陵北部为火山碎屑熔岩气藏勘探有利区,可进行老井复查、复试或优选有利构造位置部署探井;② 围绕开江 — 梁平陆棚及其边缘的涪陵北、建南、普光地区是火山 — 沉积碎屑岩气藏勘探有利区,对于此类储层可采用非常规油气勘探思路,避开高陡构造区,优选保存条件好、埋深小于6 000 m的甜点区进行天然气勘探开发。
  • 杨慧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 18(3): 26-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4.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3922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沉积相平面图编图过程存在的混相跳相现象、岩性图式过于简单、相的级次划分混乱以及相的颜色充注不规范等问题,以沉积相平面图编图规范为研究对象,分析了SY/T5615-2004《石油天然气地质编图规范及图式》(以下简称《编图规范及图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了通过实践如何应用相对复杂的海相碳酸盐岩相模式、通过对岩石的系统分类建立岩性图案库、通过统计从深海盆地到古陆不同相带的颜色充注特征形成赋色原则。研究结果表明:① 新修正的威尔逊(Wilson)相模式、碳酸盐岩台地相模式和碳酸盐岩缓坡相模式共3种概念性相模式是相对复杂的海相沉积相划分最重要的参考基础;② 参考《编图规范及图式》岩石图式及岩石形成作用的分类方案,通过五步法建立的岩性图案可超过2 200个,基本能满足目前高精度沉积相平面图编图需求,达到“岩性”即“岩相”的目的;③ 通过精准的岩性充填表征其薄片微相,这样便同时兼顾了微相的级次划分及代表薄片微观尺度的本意;④ 从深海盆地到古陆不同相带的赋色原则为往深海方向为蓝色调、向陆方向为褐色调、海陆交互相为橙色调。结论认为:① 正确的相模式应用能提高沉积相平面图编图的科学性;② 建立满足生产和科研需求的岩性图案库能够提高沉积相平面图编图的时效性;③ 精准的岩性充填有利于解决相的级次划分,尤其是微相的定义尚不统一的问题;④ 赋色原则能够提高沉积相平面图编图的通用性和美观性。
  • 开发工程
  • 李阳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 18(3): 32-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4.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3190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北缘致密高含水气藏合采气井开发效果,指导同类型气藏合采气井高效开发。以东胜气田致密高含水气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单采井与合采井不同开发阶段、不同井区及纵向上的产出效果,以及合采井层间含气性差异对合采井产出的影响,明确了东胜气田致密高含水气藏合采井的开发效果及层间产出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 东胜气田致密高含水气藏合采井具有初期压力高、产量高的特征,但整体开发效果与气藏含气性或产水情况有相关性;② 通过参数对比分析,合采井生产层产出效果与产层物性、含气性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产层之间的含气性差异也会影响合采开发效果;③ 合采井稳定生产临界携液(携泡)流量与气井水气比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认为:① 东胜气田致密高含水气藏合采井初期压力、产量较高,但在低含气饱和度(高水气比)区域合采井整体开发效果较差,同时气田合采井随着开发时间的推移纵向上层间的产出状况也不断发生变化;② 合采气井生产层物性、含气性越好,生产层的产出效果越好,且以物性条件为主导,但在较大的层间含气性差异下,合采井层间易发生严重的气液倒灌使得整体开发效果变差;③ 合采气井水气比越高,稳定生产临界携液(携泡)流量越大。
  • 市场与价格
  • 王盟浩, 李森圣, 陈灿, 陈怡丹, 王瀚悦, 李映霏, 谢雯洁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 18(3): 40-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4.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2880KB) ( ) 可视化 收藏
    储气库通过天然气价格波动进行买入卖出天然气获取收益的价值属性被称为其金融价值。通过储气库业务获取收益,储气能力具有的金融价值是重要的研究对象。为了提升储气库的金融价值,基于欧美与国内天然气价格模式的差异分析,对储气库的金融价值评估模型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国内天然气市场不同发展阶段适用的储气能力价值评估思路,并建立了历史价格模型并用于低市场化程度下的储气库金融价值评估。研究结果表明:① 欧美高市场化程度的价格模式具有高波动性与高流动性特征,而国内现存两种价格模式则呈低波动性与低流动性特征;② 考虑国内价格模式现有特征及未来变化,建立历史价格模型用于低市场化价格模式下的储气库价值评估,使用最小二乘蒙特卡洛模型作为价格模式市场化程度提高后的评估方法;③ 历史价格模型的主要特点为:针对单一历史价格曲线进行计算,同时适用于变化的交易周期。价格模式市场化程度越低,历史价格模型评估结果越可靠;④ 历史价格模型能够适用于国内现有价格模式的储气库价值评估,可捕捉价格高点与低点最优工作气量路径,并计算相应现金流。
  • 王浩, 李爽, 田佳丽, 李梦玲, 唐刚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 18(3): 48-5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4.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1329KB)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天然气用气高峰时期气源短缺问题的日益凸显,储气调峰技术已成为缓解用气高峰的通用措施,合理地选择储气调峰方式是保障供气安全平稳进行的首要前提。为了更好地对LNG储气调峰项目进行成本疏导,在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四川省雅安市某项目为案例,对项目进行了效益测算,并针对其经济指标不达标的问题对项目进行了优化与改进。通过燃气企业储气调峰服务定价问卷调查,分析燃气企业储气调峰服务价格的可承受能力,将问卷调查与实例计算结合,得出燃气企业LNG储气调峰成本的推荐分摊比例,最后根据计算结果对政府有关部门、燃气企业、终端用户针对性地提出三种成本疏导方案。研究结果表明:① 对政府而言,需要合理区分基本与非基本需求,统筹兼顾上下游行业、企业发展和民生保障、经济效益和社会公平公正,做好民生兜底工作,完善困难群体补贴政策,确保其基本生活用气不因价格联动等政策的实施而受影响;② 对燃气企业而言,通过与终端用户合理分配LNG储气调峰成本,能够保证其合理利润,也体现了其作为保供主体的责任与优先“保民生”的社会属性;③ 对终端用户而言,充分考虑困难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在尽可能降低居民支出的同时能够满足其用气高峰时段、季节的正常生产,最终实现多方互赢。结论认为:本研究所得的燃气企业LNG储气调峰成本的推荐分摊比例可为类似项目提供参考。
  • 经营管理
  • 付斌, 汤建, 卢艳琳, 何涛, 胡曦, 于智博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 18(3): 56-6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4.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1406KB)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方向转化,促进数据的融合应用、开放共享与流通交易成为提升天然气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为了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的步伐,结合天然气行业实际与系统论原理,构建了天然气企业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并从体系构建的紧迫性、体系框架设计、体系模块建设及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四个方面阐述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建设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 数据资产管理体系是强化国家能源治理能力,驱动商业模式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② 数据资产化管理体系需要把握系统的整体性、动态性、普遍联系性,分别从目标、结构、制度、机制、平台五大要素搭建基本框架;③ 数据资产化管理体系由战略目标管理、组织结构、运营职能、管理平台、管理制度五个子模块构成;④ 天然气企业数据资产管理体系建设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长效机制,加强数据资产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数据资产管理平台建设。
  • 曾伟, 肖长久, 梅琦, 王蓉, 张琨, 肖佳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 18(3): 63-6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4.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1301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应对电力交易市场化改革和绿电绿证交易发展,为天然气生产企业在川渝地区科学制定电力交易方案提供决策参考,以企业市场交易对策和方案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天然气生产企业的用电负荷特性以及川渝地区的市场和政策特点,测算采用不同电力交易方式对企业用电成本的影响,提出了适用于川渝地区天然气生产企业的电力交易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 分时电价对生产企业用电成本影响较大,针对非连续作业的生产流程,可通过专项错峰填谷的方案优化用电空间;② 四川省参与市场化交易可有效降低到户电价,重庆市由于市场主要以火电为主,国网代理和市场交易购电没有价格差,参加市场化交易无法降低用电费用;③ 企业需要综合考虑电力市场化交易的进度保障、偏差考核及成本控制等因素选择售电公司,有助于提高议价能力及降低运营成本。结论认为:① 优化成本中心设置方式,将单个机构的用能绩效考核调整为虚拟成本中心的绩效考核,可提升全公司的用能绩效;② 探索建立企业参与绿电交易的评估体系,规划不同市场阶段的绿电购买量和购买路径,帮助企业实现清洁化用电。
  • 李季, 周波, 邹光国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 18(3): 69-7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4.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673KB) ( ) 可视化 收藏
    能源开发生产属于技术和资金密集性的行业。矿权的交叉重叠、信息的不对称,资源方与生产开采方的不一致,导致能源的开发和生产因单方主体利益最大化存在多方竞争与博弈。随着全球能源行业面临转型,共建共享模式应运而生,成为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给其他地区和企业提供借鉴和启示,探讨了中石油、中石化等典型地区能源公司与资源开发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的实践经验,展示了共建共享其增强能效、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成就。研究结果表明:① 建立健全高效沟通协调机制是实现各方利益主体“共赢”的重中之重;② 强化地方政府与资源开发企业的合资合作是地方与企业实现“双赢”的关键所在;③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是油气资源开发的基础性保障;④ 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实现油气资源开发高质量建设和发展的“双轮驱动”。结论认为:① 共建共享模式因其能够促进能源企业间合作、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分散风险并创造互惠互利的局面,成为当今能源行业的一大趋势;② 共建共享不仅提升了参与企业的竞争力,也为国家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 王潇汉, 王隽, 李咏洲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 18(3): 77-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4.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470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适应油气勘探开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态势和油公司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践的新形势,促进油气勘探开发提质增效行动计划目标达成和加快采购业务数字化转型,迫切要求加强建设项目采购管理创新。为此针对四川盆地致密气勘探开发建设项目工程和服务采购管理存在的采购管理效率和风险等问题,通过SWOT模型分析和借鉴先进的项目采购管理经验,提出了项目采购管理创新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 采购管理创新的思路有2点:坚持问题导向和标本兼治,实施一体化项目管理模式,做实做强甲方项目管理,持续健全完善业务支持和监督协同管理体系;积极推进数字新技术与招标投标融合发展,开展采购价格趋势预测,加强承包商和采购合同管理,强化采购项目风险管控。② 采购管理创新策略有4项,即:建立采购风险防控机制,促进依法治企目标实现;提高采购业务数智化程度,促进高质量发展;多标段招标和集中集约招标,确保合规和效率;完善承包商管理体系,提高工程和服务质量等。③ 致密气开发项目采购管理创新实践中已取得好的成效。
  • 邱湖淼, 何连俊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4, 18(3): 82-8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4.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459KB)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气具有清洁低碳、灵活调峰、综合利用效率高等技术经济优势,既是新能源发展的有益互补,也是川渝地区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为了进一步利用川渝地区的丰富天然气资源,推动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立足成渝双城经济圈战略的宏观背景,以川渝地区打造千亿级天然气产能基地为依托,综合运用多尺度分析法对遂宁市打造东方气都的必要性及可行性进行分析,运用文献检索法对天然气勘探、储运、利用及发展规划等资料进行梳理,通过走访调研相关企业院校,进一步厘清遂宁天然气产业发展路径。研究结果表明:① 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双碳”目标以及信息技术发展都为遂宁市打造东方气都提供了机遇;② 遂宁市具有打造东方气都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③ 遂宁市可通过“天然气+”,推进遂潼天然气综合利用产业园区布局建设,深化科研创新等路径推动遂宁“东方气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