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17卷, 第4期 刊出日期:2023-08-28
  

  • 全选
    |
    战略与决策
  • 杨贤潮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 17(4): 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3.04.001
    摘要 ( ) PDF全文 (1583KB) ( ) 可视化 收藏
    液化天然气(LNG)作为我国能源稳定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一条相对完整的产业链。为了积极有效应对目前存在的诸多挑战,如:资源敞口控制力较低、进口定价话语权较弱、船运自主可控度较低、接收站单体规模较小、消费规模有待扩大等,有效提升LNG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在系统梳理我国LNG产业链上中下游各环节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和最佳实践,提出了相关策略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 积极获取海外权益气,打造多元、灵活、稳定的“海外资源池”,提升资源的控制力;② 致力于打造天然气价格指数,统筹LNG采购,争取与进口体量相匹配的LNG定价话语权;③ 加快打造LNG船运体系,实现国船国造、国气国运、国船国管、国船国检,提升我国LNG运输自主可控能力;④ 加强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集约化、规模化推进LNG接收站建设,扩大接收站单体规模;⑤ 进一步扩大燃气发电、车船加注等领域的LNG利用规模,更好发挥其助力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作用和价值。
  • 地质勘探
  • 斯琴毕力格, 宋换新, 林海涛, 李玲, 田文广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 17(4): 7-1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3.04.002
    摘要 ( ) PDF全文 (2176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揭示二连盆地霍林河凹陷低煤阶煤层气储层特征,在对地质背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以霍林河凹陷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低阶煤为研究对象,利用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光学显微以及孔渗测试等方法,分析了低阶煤的孔隙结构、裂隙结构、渗透率和孔渗主控因素,明确了大磨拐河组低煤阶煤层气储层性质和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 大磨拐河组低煤阶煤层气储层主要以微小孔(孔径小于100 nm)为主,占比在90%以上,孔隙形态以一端封闭的不透气孔为主,孔隙度介于11.33%~26.32%、平均值为18.62%,属于中等孔隙度;② 裂隙类型以Ⅱ类为主,裂隙宽度大于5 μm,长度小于10 mm;③ 储层渗透率介于0.067~38.550 mD、平均值为5.440 mD,一般介于0.067~1.830 mD,渗透率整体较低;④ 孔隙度、渗透率主要受显微组分、灰分产率和裂隙发育程度的影响。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可以给二连盆地霍林河凹陷及其他地区的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工作提供借鉴。
  • 张岩, 王琼仙, 邓美洲, 高恒逸, 丁蔚楠, 敬永红, 刘凤, 刘沙, 胡腾, 罗丹序, 苏娜, 刘叶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 17(4): 14-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3.04.003
    摘要 ( ) PDF全文 (5435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确保四川盆地川西气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气藏的开发效果,以该气田为研究对象,综合薄片、压汞、测试等资料,分析了储层特征、气水分布等影响开发效果的核心地质因素,确定了开发技术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 该气田处于龙门山前逆冲推覆构造带,构造为北东 — 南西向展布的长轴状断背斜,呈北高南低的格局,金马构造及鸭子河构造翼部层间小断层和彭县断层伴生小断层较发育;② 沉积相为潮坪相,沉积亚相主要为潮间 — 潮下带亚相,有利沉积微相为云坪、藻云坪,横向展布相对稳定;③ 储层为白云岩薄互层,具有“千层饼”特征,纵向分为上下两段,具有上薄、下厚的特征,整体表现为低孔隙度、低渗透率特征,储集空间可分为溶蚀孔隙、溶蚀孔洞和微裂缝3种类型;④ 气藏由北向南不同构造的气水界面逐步降低,呈北高南低分布。结论认为:① 按照效益优先、少井高产、有效接替、持续稳产的原则,以构造高部位为优先建产主体目标区,采用一套开发层系,以下储层为主,兼顾上储层,局部细分层系;② 该气田处于人口稠密区,采用丛式井组,集中部署大位移、长靶间距大斜度井,提高单井产能和储量动用程度;③ 优化不同类型气井合理产量,确保边水整体均衡推进;④ 在主体区进入稳产末期,外围有序接替,实现气藏长期稳产,进一步提高了气藏采收率。
  • 龙章亮, 钟敬敏, 丁洁, 曾贤薇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 17(4): 22-29.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3.04.004
    摘要 ( ) PDF全文 (3593KB)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南部(以下简称川南)深层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地层受高应力和钻井液水化影响,部分水平井发生井壁失稳。为了探讨深层页岩气水平井6.5 in小井眼建井的可行性,以川南永川南区深层龙马溪组页岩地层为研究对象,开展了XRD、SEM以及不同工作液条件下的膨胀率、岩石力学参数等基础理化测试,并结合力学 — 化学耦合、流体 — 固体耦合作用的井壁失稳模型研究,明确了永川南区龙马溪组储层页岩在钻井液浸泡前后、不同井眼尺寸和不同岩石尺寸条件下的井壁稳定性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① 永川南区龙马溪组页岩整体致密,矿物定向分布,石英、方解石含量高,岩性硬而脆;② 黏土含量较少,以伊利石、绿泥石为主,含少量伊蒙混层,且水基、油基钻井液条件下膨胀应变普遍低于5‰,吸水膨胀能力弱;③ 井下压力环境下页岩具有较高的力学强度,油基钻井液对页岩力学强度的影响变化总体在10%以内。结论认为:① 钻井液浸泡前后,不同井眼尺寸对井壁稳定性影响不大;② 6.5 in小井眼井壁稳定性较8.5 in井眼更优,能够满足小井眼建井井壁稳定性需求。
  • 开发工程
  • 袁川晋, 赖香霖, 张志俞, 周勋, 朱家周, 徐阳, 刘浩, 汤浩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 17(4): 30-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3.04.005
    摘要 ( ) PDF全文 (781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充分认识自动化控制技术在油气管道工艺设备管理中的重要性及有效性,切实发挥管道输送的作用,以自动化控制技术在工艺设备管理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工艺设备的运行特征,探讨自动化技术在油气管道运输中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自动化技术在系统管理、故障监测、输气效果分析等方面的实践应用效果研究十分重要。结论认为:①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快速增长,油气管道运输的重要性不断增加,必须提高管道输送的有效性与安全度;② 通过自动化控制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生产数据的实时监控与分析,对运输故障实现了实时探查和判别,切实发挥了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体现了管道输送的数字化与智能化。
  • 贾佳, 谭章龙, 王鹏, 林俊文, 申文杰, 曹超, 杨琦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 17(4): 34-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3.04.006
    摘要 ( ) PDF全文 (2298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沁水盆地煤层气开发过程中优质储层钻遇率低、固井质量差、储层保护难度大等问题,以提高煤层气的后期压裂和产气效果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井眼轨迹优化设计、井身结构和配套工艺、钻井液、二开半程固井等一系列技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 轨迹设计采用“双增双稳”剖面,设置控制点可精确控制轨迹走向;② 三开水平井优化为二开大井眼水平井(Ф311.2 mm × Ф244.5 mm+Ф215.9 mm × Ф139.7 mm);③ 采用可降解聚膜钻井液可有效保护储层;④ 使用打捞式免钻塞完井工具,完成二开半程固井,可避免煤层固井漏失;⑤ 形成了适合沁水盆地的煤层气二开水平井钻井关键技术体系。现场应用结果表明可以缩短钻井周期30%,提速20%以上,有效提高煤层气整体开发效益。结论认为,煤层气二开水平井钻井关键技术可以为后续煤层气开发提供借鉴和参考。
  • 赵焱, 刘天涯, 郑超, 张博, 廖志芳, 单晟欣, 马志权, 罗洋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 17(4): 40-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3.04.007
    摘要 ( ) PDF全文 (1137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提高滤芯在天然气脱水生产中的使用效果、延长其使用寿命、解决滤芯在天然气脱水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无法清洗、不耐压以及过滤面积浪费较大等问题,以天然气脱水工艺中广泛采用的三甘醇脱水装置滤芯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现有滤芯在脱水生产过程中的弊端与不足,指出了其整体式设计不能拆分、二次利用率低、易导致断裂、有效接触过滤面积小、端盖易脱落、过滤效率低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新型滤芯设计思路。研究结果表明:① 经过对现有滤芯结构的优化,原创性地研制了一种新型结构的滤芯;② 新型滤芯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解决了滤芯使用过程中清洗困难、过滤面积小、使用寿命短、更换频率高等问题,有效提高了滤芯的过滤效率。结论认为,该新型滤芯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经济效益明显,后续可以根据生产实际开展现场适用性优化,进而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
  • 耿洁, 刘金海, 韦涛, 刘世界, 高涛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 17(4): 45-5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3.04.008
    摘要 ( ) PDF全文 (2094KB) ( ) 可视化 收藏
    致密气储层极易被污染,储层伤害后气井产能难以恢复,采用基于小油管的排采接替工艺可以实现致密气井全生命周期低成本、高效开采。为了给科学制定致密气井小油管柱塞气举工作制度提供参考,建立了柱塞气举上行阶段的柱塞-液段力学模型,分析了小油管柱塞气举上行的摩擦阻力,以及小油管柱塞气举运行的工作压力。研究结果表明:① 柱塞-液段的摩擦阻力受柱塞运动的速度影响较大,摩擦阻力比值是速度比值的1.85倍;② 不同管径油管在相同的柱塞运动速度下,摩擦阻力的倍数关系相同;③ 相同的周期举升液量,油管直径越小,满足柱塞气举工作制度的运行套压越大。结论认为:① 油管直径越小,柱塞-液段的摩擦阻力越大,以常规油管的柱塞速度推荐值修正1.9英寸小油管柱塞速度推荐值为150 m/min~215 m/min;② 油管直径越小,相同周期排液量下满足柱塞气举工作制度的运行套压越大,小油管柱塞气举的周期排液量要适当减小。
  • 双碳与新能源
  • 吴萌西, 王怡平, 王粒同, 秦园, 唐家奇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 17(4): 51-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3.04.009
    摘要 ( ) PDF全文 (1150KB) ( ) 可视化 收藏
    “双碳”背景下,川渝地区CNG业务发展增速放缓。为了顺应能源大势,推动川渝地区CNG加气站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分析了当前该地区CNG业务面临的主要挑战。研究结果表明:① 外界新能源冲击导致行业竞争加剧,川渝地区CNG市场拓展空间受限;② 川渝地区CNG业务自身产业基础薄弱,发展动力疲软。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双碳”背景下川渝地区CNG业务发展转型建议:① 加快CNG加气网站建设;② CNG加气站就地增设充换电站、加氢站;③ 扩展LNG加注,实现两用加气;④ 拉动非气产品营销。结论认为:车用能源向电气化、氢能化转型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但基于川渝地区天然气产业链成熟,川渝地区CNG业务发展前景依然可期,燃气经营企业以后发展必须是向“油气氢电服”综合能源服务商转型。
  • 经营管理
  • 李佳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 17(4): 57-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3.04.010
    摘要 ( ) PDF全文 (1619KB) ( ) 可视化 收藏
    油气市场增长乏力、竞争加剧,油气供需形势和市场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油气田企业生产组织和产销衔接难度不断增加,扩销增效压力凸显。在不断探索低成本高质量发展成本管理模式的背景下,单纯通过分配费用控制或者节约耗材、降低管理费等一些较传统的方式来实现低成本的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提质增效的内生要求,必须推进成本管理方式的升级。为了实现油气田企业“低成本”与“高质量发展”统筹推进目标,合理配置资源,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 油气田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模式由关键管理业务、实施路径和保障措施等构成;② 关键管理业务由油气田企业战略成本分析、油气田企业战略成本预算、油气田企业战略成本决策、油气田企业战略成本核算、油气田企业战略成本控制构成;③ 战略成本管理模式实施的具体路径包括5个步骤,即明确油气田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目标、跟踪油气田企业战略成本管理环境、设置管理组织、进行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与激励;④ 保障措施包括培育成本管理新观念、完善战略目标责任管控机制、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 李诗漫, 李洪兵, 刘可, 韩咪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 17(4): 64-7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3.04.011
    摘要 ( ) PDF全文 (733KB) ( ) 可视化 收藏
    天然气作为一种低碳、清洁的优质化石能源,是实施低碳转型的最佳选择之一,其供应安全关乎国家能源安全。四川拥有多个大型天然气气田和丰富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未来天然气需求量必将呈稳步增长态势。为了促进四川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科学制定天然气规划方案、保障四川能源安全,基于可获得、可支付、效率、研发四个维度,构建四川天然气供应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集对分析方法构建四川天然气供应安全评价模型,并对四川天然气供应安全的等级进行确定。研究结果表明:① 四川天然气供应安全评价等级2017年为Ⅲ级,2018年升至Ⅱ级,2019-2021年上升为Ⅰ级;② 四川天然气供应安全指数的联系度由2017年的-0.2上升至2021年的0.219,呈稳步上升趋势。研究结论认为:四川天然气供应安全水平将逐步提高,建设多元化供应体系、完善天然气价格机制、建立多层次储气调峰体系等措施是提高四川天然气供应安全水平的有效措施。
  • 王浩, 李爽, 田佳丽, 李梦玲, 罗振华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 17(4): 73-8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3.04.012
    摘要 ( ) PDF全文 (769KB) ( ) 可视化 收藏
    LNG储气调峰项目能够有效地保障民商以及工业企业的用气,尤其在采暖期的用气高峰时段起到有效的调峰作用,具备较高的社会效益,但其建设运营时需投入大量的资金,具有一定的风险性。为了评估LNG储气调峰项目投资风险,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结合LNG储气调峰项目的特点,从政策、经济、财务、市场、技术设备、工程建设及运营、不可抗力七个维度建立了风险指标体系。通过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结合的组合权重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风险评价模型,以雅安市某LNG储气调峰项目为例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根据评价结果针对性地提出风险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① 构建LNG储气调峰项目投资决策风险指标体系时应遵循客观性原则、完整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及可度量性原则;② 雅安市某LNG项目投资风险等级属于中风险,其中政治风险、不可抗力风险属于低风险,财务风险属于较低风险,市场风险、技术设备风险、工程建设及运营风险属于中风险,经济风险属于较高风险;③ 评价结果与该储气调峰项目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LNG储气调峰项目投资决策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 李乔楚, 陈军华, 黄星, 杨梅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 17(4): 82-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3.04.013
    摘要 ( ) PDF全文 (1064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建设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抓住能源变革的关键、把握能源持续健康发展的主动权,将社会 — 技术系统转型理论应用于能源转型领域,从外部环境、现有能源体制和能源技术利基三个维度构建理论框架入手,结合四川省及其所辖21个市(州)2007—2020年的面板数据建立多样本结构方程模型,实证分析技术创新及其外部环境对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 四川省通过节能降碳领域的技术人才和创新资金投入显著降低了能源系统碳排放水平;② 进入新型工业化阶段后四川省经济发展与能源系统碳排放的脱钩趋势日益显现,经济发展通过带动科研资金增加也间接缓解了能源消费扩张对低碳转型的直接阻碍作用;③ 人口发展一方面通过提供充足的创新人才推动低碳转型,另一方面通过刺激经济发展需求增大能源碳排放,总体上看间接传导效应加剧了自身产生的直接阻碍作用;④ 在推动技术创新的财政激励政策、影响经济增速的环境规制政策以及带动能源消费的鼓励生育政策的综合运用下,制度性变迁成为推动能源系统低碳转型的重要因素。
  • 行业数据
  •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 17(4): 89-90.
    摘要 ( ) PDF全文 (247KB)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