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 第17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3-06-28
  

  • 全选
    |
    战略与政策
  • 张颙, 何春蕾, 杜波, 董振宇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 17(3): 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3.03.001
    摘要 ( ) PDF全文 (550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不断深化天然气价格改革、不断完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回顾了中国在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以及采取的成功做法,分析了现行天然气价格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政策建议。主要结论包括:① 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进口气使用成本很高,国内市场对进口气支付能力不足,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居民最终消费率偏低,是中国在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难点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上述问题仍然是中国深化天然气价格改革需着重考虑的;② 建立以门站价格管理为核心的天然气产运储销价格体系,按照目标导向先易后难稳步推进,政府管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加强对自然垄断环节的价格监管,是中国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所采取的成功做法,上述成功做法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里仍将发挥作用;③ 完善门站价格管理的重点是完善放管结合政策,缩小管制气范围,扩大非管制气范围,明确保供范围和各方的责任与义务;④ 完善天然气基础设施价格管理的重点是进一步合理确定准许收益率,建立标准成本制度,加快推广实施两部制收费价格;⑤ 完善城市燃气价格管理的重点是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制定城市燃气价格,在核定配气价格时进一步合理确定准许收益率和管网折旧年限,建立健全上下游价格联动机制;⑥ 此外还应加快天然气交易枢纽建设,加快推进天然气能量计量计价。
  • 曾行, 闫建文, 张艳, 张翼飞, 付晶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 17(3): 10-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3.03.002
    摘要 ( ) PDF全文 (769KB) ( ) 可视化 收藏
    中亚地区油气资源丰富,是中国重要的天然气进口来源。近年来中亚各国天然气市场呈现新形势,缩减天然气出口量以支撑当地天然气需求和促进碳中和远景目标,预判未来中国 — 中亚天然气管道气源不足的问题将会凸显。而随着中国能源转型和“双碳”目标的稳步推进,天然气需求增长强劲,需要更多的海外气源支撑。为了维持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格局,满足中国强劲增长的天然气需求,通过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提出了中亚地区“一带一路”能源合作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 中亚地区风、光、水力等可再生能源基础优越,且具有相关产业有利的国家政策,推动与中亚国家可再生能源合作,可实现抢占中亚国家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先机,促进中亚国家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本国对天然气的需求;② 哈萨克斯坦煤层气资源基础雄厚,潜力巨大,通过两国合作抢占相关产业发展先机,既能夯实哈萨克斯坦天然气基础,又符合哈萨克斯坦能源转型需求,对于稳固中国天然气进口海外气源,维持能源进口多元化格局意义重大。
  • 地质勘探
  • 韩冬, 王若璇, 高丽军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 17(3): 17-2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3.03.003
    摘要 ( ) PDF全文 (3818KB) ( ) 可视化 收藏
    黔西地区是我国高煤阶煤层气早期勘探的重点区域,差异分布的水文地质单元严重制约了该区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为了厘清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开采的影响,以比德 — 三塘盆地上二叠统龙潭组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大量煤田地质勘探资料,结合实际煤层气井生产情况,合理划分了水文地质单元,明确了不同水文地质单元对煤层气富集和控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 以氢氧同位素为识别指标,得出比德 — 三塘盆地龙潭组煤系地层水初始来源为大气降水;② 基于渗透系数、单位涌水量、断层分布、水头标高、矿化度5个指标参数,划分得出补给 — 强径流区、裂缝干扰强径流区、弱径流区、弱径流 — 滞留区4个水文地质单元。结论认为:① 水文地质单元与生产井相结合,得出弱径流 — 滞留区煤层产气量大呈单峰形态,开发潜力最大,以珠藏向斜为主,弱径流区煤层产气量中等且稳定,开发潜力次之;② 建议滞留区、径流区水文地质单元分别从压裂规模、排采制度和井网井型方面提高各区煤层气的生产效果。
  • 杨毅, 朱祥, 金民东, 代林呈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 17(3): 24-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3.03.004
    摘要 ( ) PDF全文 (9006KB) ( ) 可视化 收藏
    台内丘滩是四川盆地上震旦统灯影组天然气勘探的重要后备领域,为了落实灯影组四段(以下简称灯四段)优质储层主控因素与展布特征,以川北地区灯影组台内钻井和野外露头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储层物性等研究,对灯四段储集层基本特征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川北地区灯四段台内丘滩储集层岩性主要为藻粘结白云岩、藻砂屑白云岩、藻叠层白云岩和藻纹层白云岩,储集空间以晶间(溶)孔、藻格架孔、粒间溶孔以及裂缝为主;② 台内丘滩优质储层展布主要受沉积相带控制,藻丘和浅滩沉积微相是储集层发育的有利沉积相带;③ 多期溶蚀作用能有效提升储层性能,其中早成岩期岩溶是优质储层形成的基础,埋藏期溶蚀能有效扩大储集空间,第一期埋藏溶蚀作用强度从灯四段顶部向下逐渐减弱,第二期埋藏溶蚀作用造成早期孔洞储集层进一步溶蚀扩大,形成现今储集空间。结论认为,受汉南古陆和宣汉 — 开江古隆起控制,在坡折带发育近南北向的台内丘滩条带,是灯四段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 周鹏高, 李亚双, 罗川, 徐艺侨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 17(3): 32-3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3.03.005
    摘要 ( ) PDF全文 (1131KB) ( ) 可视化 收藏
    异常高压的成因机制是石油地质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水热增压作用能否成为异常高压的有效成因机制是一个尚未解决的学术难题。为了定量评价水热增压作用对地层压力及压力系数的影响,根据岩石及流体的热物理学原理,分析了水热增压作用产生的前提条件,建立了水热增压作用下地层压力及压力系数的定量评价模型,探讨了水热增压作用与地层异常高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 水热增压作用产生的条件是地层封闭且埋深增大;② 评价水热增压作用对地层压力的影响时需要排除欠压实作用的影响;③ 地层深度增量一定时,地温梯度和地层流体热膨胀系数越大,岩石的热膨胀系数和地层流体的压缩系数越小,地层压力增量以及压力系数就越大;④ 在可钻深度范围内,温度升高引起的流体体积应变一般不会超过2%;⑤ 一方面,水热增压作用能使地层压力快速增大,另一方面,由于地层深度相应增大,地层压力系数的变化很小,压力系数增量一般不会超过0.1,单一的水热增压作用不能形成异常高压。
  • 开发工程
  • 王庆蓉, 王佳鑫, 李茂文, 余帆, 蔡道钢, 曾琳娟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 17(3): 36-4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3.03.006
    摘要 ( ) PDF全文 (554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维持气井长期稳产、支撑页岩气大规模上产,以目前长宁区块主要的排水采气工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主体工艺应用的影响因素,针对可控因素,基于智能管理平台对页岩气井生产数据实时监测和采集,提出了提升工艺实施效果的制度优化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 页岩气开发后期需要采用排采工艺维持气井稳产,目前柱塞工艺在长宁区块已大规模推广应用200余口井;② 对于柱塞气举制度优化,目前依然停留于根据现场生产情况调整柱塞工艺参数达到优化的目的;③ 结合柱塞运动模型,采用时间序列神经网络和多目标优化遗传算法,可建立页岩水平井柱塞气举制度优化方法。结论认为:① 柱塞气举作为经济有效的稳产措施,是长宁区块主要的排采工艺之一;② 目前的柱塞工艺制度优化方法多是试探的结果,优化不具有确定性,没有指导性的理论和预测结果,在工程上也无法用于快速的制度优化设计;③ 建立的制度优化新方法应用于现场21井次柱塞气举井,已对工作制度进行模拟和优化。结果表明目前采用的工作制度较为合理,与优化结果相近,由此可见该方法可有效指导柱塞工作制度的优化,可为大规模应用柱塞工艺及时调整工作制度,并为保障工艺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 贺立勤, 黄兵, 刘德平, 李勇政, 朱旭, 刘风云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 17(3): 42-4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3.03.007
    摘要 ( ) PDF全文 (2142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确保ZS103井直径149.2 mm钻头在直径215.9 mm井眼内侧钻成功,针对该井侧钻井段水泥塞非均质、钻头与井眼尺寸差距大、地层硬、泵压高、排量受限、页岩易垮等侧钻难题,以内外水泥塞强度特性和不同侧钻技术为研究对象,前期采用弯接头侧钻方式,因外水泥塞质量差,弯接头点支撑力太弱,无法形成有效夹墙导致侧钻失败;分析了内水泥芯比外水泥环强度高的特点,下移支撑点,通过内水泥塞芯强度支撑钻头侧钻,利用弯螺杆比弯接头支撑点更接近钻头,改变侧钻方式,采用弯螺杆定向控时侧钻技术最终侧钻成功。研究结果表明:① 侧钻前认真分析侧钻井段水泥塞质量、地层岩性特点、井眼尺寸等是确保侧钻成功的前提条件;② 侧钻时严格控制好钻时、排量、工具面等关键参数的过程管控;③ 根据不同侧钻方式的特点和井眼环境,优选侧钻方式是侧钻成功的关键。结论认为:弯螺杆定向控时侧钻技术在小井眼大环空非均质水泥塞侧钻方面的成功应用经验值得进一步推广。
  • 彭红利, 欧彪, 郭杰一, 刘其明, 钟敬敏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 17(3): 48-5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3.03.008
    摘要 ( ) PDF全文 (4246KB)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川西气田中三叠统雷口坡组气藏为潮坪相沉积,埋藏深、储层薄、井壁稳定性差,前期完钻11口水平井井壁失稳频发,影响开发效益。为了确保川西气田后续长水平井打成、打好、打快,有效降低井壁失稳复杂率,以川西海相水平段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井壁失稳机理,以及裂缝渗流对井壁稳定性的影响,制定对策措施。研究结果表明:井区井壁失稳主控因素为应力、裂缝、岩性;易塌层分布在最小水平应力钻进方向、裂缝发育区,掉块岩性为石灰岩或灰质白云岩;水基钻井液条件下,岩石强度下降了11.4%~17.5%,坍塌压力增加0.11 MPa/100 m;油基钻井液条件下,不考虑裂缝渗流,岩石强度不会因油基钻井液浸泡及其浸泡时间而降低,考虑裂缝渗流,裂缝摩擦系数因油基钻井液浸泡下降12.8%,坍塌压力增加0.05~0.08 MPa/100 m。结论认为,按研究成果精细预测的钻井液密度窗口、水平段轨迹优化,确保了6口长水平井顺利完钻,井壁失稳复杂率降低43%,完井测试获天然气产量172 × 104~325 × 104 m3/d。
  • 汪刚, 杨帆, 徐焕焕, 凌子茹, 王亚丽, 刘媛铭, 曹远鑫, 祁凤柱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 17(3): 55-5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3.03.009
    摘要 ( ) PDF全文 (451KB) ( ) 可视化 收藏
    在当前国家提出节能减排、创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前提下,研究无热源感应多功能加热设备在深层页岩气开发中高效防冻堵技术,对解决天然气开采过程中的安全和双碳减排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明确天然气冻堵形成机理,根据每口井的现场工况,制定出符合其条件的方案,制造出其适配的产品,为其量身订做,达到节能、高效、安全的防冻堵,做到资源利用最小化,安全系数最大化。研究结果表明:① 无热源感应多功能加热设备是利用电磁感应的方法使被加热的材料的内部产生涡流,依靠这些涡流的能量达到加热目的;② 在每1立方米掺水0.01 KG的情况下,纯净天然气压力每降低1 MPa气体温度下降4-5 ℃;③ 无热源感应多功能加热设备在深层页岩气防冻堵的过程中,是一种能量利用率和转化率极高的一项技术;④ 无热源感应多功能加热设备的频率控制、磁场方向确认、反向电压控制,是当前研究热点。⑤ 无热源感应多功能加热设备符合场站安全要求。结论认为:国家和企业应进一步加快该项技术在井口的防冻堵应用;
  • 罗静, 冉丽君, 袁港, 朱天印, 朱遂珲, 朱亮, 李开发, 周盈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 17(3): 59-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3.03.010
    摘要 ( ) PDF全文 (3131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进一步落实四川盆地西南部地区PLB构造下二叠统栖霞组气藏开发潜力,以PT1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气藏的地质特征、试采动态特征及稳产能力等。研究结果表明:① 川西南部地区PLB构造栖霞组白云岩储层发育,孔隙度、渗透率关系显示具有双重渗流的特征,测井解释无水层,产出液分析结果认为PT1井产凝析水;② 容积法计算结果显示,PLB构造栖霞组气藏天然气地质储量为81.13 × 108 m3,地质储量丰度为3.08 × 108 m3/km2;③ PT1井试采期间生产稳定,产能缓慢下降,试井结果显示远井储层物性较好,渗透率介于1.69~7.46 mD,近井区域渗流条件未发生明显变化;④ 采用3种方法计算PT1井栖霞组气藏动态储量介于(44.39~59.69) × 108 m3,预测PT1井在25 × 104 m3/d、34 × 104 m3/d、45 × 104 m3/d不同生产制度下的稳产时间分别为23年、15年、11年,在当前配产条件下,PT1井可以保持较长的稳产时间。结论认为:① PLB构造栖霞组气藏地质储量大,渗流条件好,具有较好的天然气勘探开发潜力;② PT1井试采期产量稳定,产少量凝析水,试井解释储层物性较好,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③ 根据不同方法计算得到的PT1井栖霞组气藏动态储量大,预测气藏稳产能力较强,展示了该区PLB构造栖霞组气藏良好的天然气开发潜力。
  • 双碳与新能源
  • 何太碧, 蒲雨杉, 何秋洁, 王意东, 何润民, 赵沁沛, 杨偲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 17(3): 67-7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3.03.011
    摘要 ( ) PDF全文 (710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实现“双碳”目标,我国将加快能源结构向清洁低碳转型。氢能具有“零碳排放”的优势,被视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天然气是最为清洁的化石能源,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将持续发挥重要桥梁作用和平衡作用。结合中国的发展现状,天然气产业与氢能产业协同发展是现在最理想的道路。为了推动能源革命和科学制定天然气产业与氢能产业协同发展的战略,以川渝地区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天然气产业与氢能产业协同发展的必要性,指出了其协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研究结果表明:①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油气行业实现转型是必然之势;② 天然气产业与氢能产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我国逐渐加大对氢能的利用过程中,天然气产业和氢能产业的协同发展势不可挡;③ 政策红利、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为两产业融合提供助力;④ 氢能发展缺乏定位和体系、两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是两产业融合亟待解决的难题。
  • 经营管理
  • 张兵强, 董云鹏, 王慧娟, 杨棣源, 高有兵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 17(3): 74-8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3.03.012
    摘要 ( ) PDF全文 (1644KB)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天然气管输机制改革,管输企业实现了从生产型企业向生产经营型企业转型。为帮助管输企业科学高效开展商品天然气运输路径规划,以管输效益为目标函数,管输路径和管输距离为研究对象,研究分析管输业务相关成本之间关系,建立管输效益计算模型,最后利用现场生产数据对建立的模型进行求解验证。研究表明:① 建立的管输效益计算模型科学有效,模型计算结果符合实际,可以为管输企业市场开发决策提供参考依据;② 管输企业的利润增长并非随着管输距离增加而持续增加,计算表明在输气量恒定时,管输距离小于5 000 km时,利润随着管输距离增加而快速增长,管输距离超过8 000 km时,管输利润增加放缓,运输距离超过15 000 km时管输利润将开始下滑;③ 管输企业在选择运输路径时,应基于管网生产工况和利润增长情况综合判断,以获得最佳管输效益;④ 未来我国中东部地区将是管输利润的核心增长区域,建议加大市场开发力度,优化新开口位置和数量,以提升管输效益。
  • 杜建平, 王富平, 程静, 李佳, 史树有, 高宁馨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3, 17(3): 81-88.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3.03.013
    摘要 ( ) PDF全文 (1247KB) ( ) 可视化 收藏
    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自实行以来,对提升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策执行的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以油气田企业为例,分析了其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了油气田企业在合规条件下研发费用规范性加计扣除的途径。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五项规范性加计扣除的建议:① 转变观念,提高加计扣除意识;② 建章立制,为合规管理奠定基础;③ 优化研发费用预算、核算管理体系,实现科研项目全成本预算和核算;④ 加快业财融合,确保加计扣除顺利进行。⑤ 加强合规管理的“三道防线”,防范纳税合规风险。结论认为:通过此举,可充分享受所得税政策优惠,促进油田企业科技创新,持续保障国家能源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