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 第16卷, 第5期 刊出日期:2022-10-28
  

  • 全选
    |
    地质勘探
  • 景琛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2, 16(5): 1-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2.05.001
    摘要 ( ) PDF全文 (2652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明确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大17井区石炭 — 二叠系太原组1段气藏产能主控因素,以11口水平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区太1段气藏生产动态特征,明确了沉积、构造对气井生产的影响情况,并有针对性地制定了开发调整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 太1段气藏11口水平井中Ⅰ类井共8口,初期产能高,稳产期长,液气比低,生产效果较好;Ⅱ类井共3口,初期产能较低,稳产期短,液气比相对较高,生产效果较差。② Ⅰ、Ⅱ类井储层厚度无明显区别,但储层物性存在差异,Ⅰ类井自然伽马曲线以低幅平滑箱形为主,电阻率较高,孔隙度、渗透率均较高,物性较好;Ⅱ类井自然伽马曲线齿化严重,电阻率较低,物性较差,含水量较高。③ 沉积模式不同导致Ⅰ、Ⅱ类井储层物性存在明显的差异,Ⅰ类井处于迎水面,储层物性好,产量高,液气比低,累计产量高;Ⅱ类井处于背水面,物性差,内部泥岩夹层发育、电阻率低,束缚水含量高导致液气比高,影响气井产能释放。结论认为:① 太1段气藏气井产能主要受沉积控制,障壁砂坝迎水面储层物性好,气井产能高,为老区开发调整的有利区;② 通过在砂坝迎水面部署加密井,优化老井生产制度,可以有效提高气藏采收率。
  • 开发工程
  • 李文龙, 满勇, 胡德胜, 黄时卓, 杨振建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2, 16(5): 7-1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2.05.002
    摘要 ( ) PDF全文 (5124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西洼烃源条件认识不清、下一步勘探方向不明等勘探难题,以乌石西洼烃源岩和有利勘探目标为研究对象,采用地震资料类比、沉积相和有机相类比、周边井分析等研究方法,类比分析了乌石西洼烃源分布层系、烃源品质和生烃潜力,指出了西洼的烃源岩特征及下一步重点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 乌石凹陷西洼发育始新统流沙港组二段、流沙港组一段、渐新统涠洲组二段3套烃源岩,沉积相和有机相类比预测乌石西洼流二段、涠二段烃源岩主要为C型有机相,烃源品质优,流一段主要为A型有机相,烃源品质较好;② 流二段、流一段、涠二段3套主力烃源岩均已成熟,生烃量达到10 × 108 t,西洼潜在资源量为1 × 108 t;③ 研究区发育多套有利的储盖组合,其中涠洲组、新近系埋深浅、储层物性好,是当前有利的勘探层系。结论认为:① 乌石凹陷西洼流二段、流一段、涠二段3套烃源岩品质优、分布范围广,生烃潜力大;② 乌石凹陷西洼发育乌石A、B等多个断背斜、断块圈闭,油气成藏条件优越,勘探潜力大,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评价目标。
  • 郭辉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2, 16(5): 15-2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2.05.003
    摘要 ( ) PDF全文 (4340KB) ( ) 可视化 收藏
    东胜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什股壕气区二叠系下石盒子组盒2+3段气藏为岩性 — 构造气藏,开发过程中气井产能差异大,且大部分气井产液量大,影响了气田的开发效果。为了明确岩性 — 构造气藏气井高产配置模式以及合理开发对策,以什股壕气区58口单井局部构造形态、储层砂体展布特征、构造与砂体配置关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气藏配置模式气井的地质特征及生产特征,指出了两种气井高产配置模式。在“微幅构造解释、窄河道预测、气水定量刻画”气藏精细描述的基础上,结合两种高产气藏配置模式的开发对策,实现了岩性 — 构造气藏储量的有效动用。研究结果表明:①“背斜(构造圈闭)成藏、鼻隆(构造圈闭+岩性遮挡)成藏”是气井高产的两种气藏配置模式;②“微幅构造精细描述、窄河道精细预测、气水分布定量刻画”是气藏开发的基石,结合有利的气藏配置模式是岩性 — 构造气藏效益开发的关键。结论认为,什股壕气区的开发实践及研究成果,对于同类型气藏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 欧家强, 江林蔚, 梁锋, 朱童, 王立恩, 吴宗蔚, 李娟, 杨洋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2, 16(5): 22-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2.05.004
    摘要 ( ) PDF全文 (1644KB)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盆地中部上震旦统灯影组四段台缘带气藏碳酸盐岩储集层非均质性强,生产井之间产能差异大。为了弄清影响该区气井产能的关键地质因素,为后续部署生产井提供依据,以川中北灯四段气藏储层为研究对象,根据岩心和成像测井等资料对储层进行了分类,分析了不同类型储层在生产井动静态资料上的响应,应用Blasingame现代产量递减分析法分析生产井的流动特征,计算储层参数和动态储量。通过分析结果与不同类型的储层对比,总结出了现代产量递减分析识别不同类型储层的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 高磨地区灯四段台缘带储层可分为缝洞型、孔洞型和孔隙型3类;② 缝洞型和孔洞型储层生产井在Blasingame曲线中表现出双重介质流动特征,缝洞型储层生产井计算动态储量更大,孔隙型储层生产井在Blasingame曲线中则表现为单一介质渗流特征,计算动态储量较小。结论认为:① 缝洞型、孔洞型储层厚度是气井高产的关键地质因素;② 现代产量递减分析在储层识别上准确性较高、实施成本低,可以在生产井中广泛应用,从而为不同类型储层开发技术对策和增产措施制定提供参考。
  • 翟中波, 漆世伟, 梅刚, 蒿乐乐, 王波, 王睿峰, 黄绍龙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2, 16(5): 28-3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2.05.005
    摘要 ( ) PDF全文 (1166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水平段井眼轨迹对含水气井生产状况的影响,为气井动态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和生产数据支撑,以L井区水平井为研究对象,将水平段按照井眼轨迹分为上挑、水平和下行三种类型,分析了不同水平段类型的水平井的返排率、累产气、累产水、初始无阻流量和目前气量的差异,并利用实时远程控制多相流量计量系统对上挑和下行井的实时产水产气情况进行了计量。研究结果表明:① 排水效果、压裂液返排率、累产水、累产气上挑井优于下行井优于水平井;② 初始无阻流量、目前气量与储层厚度、水平段长度、砂岩钻遇率、改造效果、物性等参数相关,并没有表现出与井眼轨迹明显的相关性;③ 水平段上挑型水平井生产动态表现出:产气量波动,间歇产水的特征(某些时刻产水量为0),水平段下行井出液量相对平均,无明显的波动特征。结论认为:该研究成果丰富了水平井水平段形态对气井生产动态影响的理论,为气藏开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 胡旭光, 罗园, 刘贵义, 王斌, 李红兵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2, 16(5): 32-3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2.05.006
    摘要 ( ) PDF全文 (781KB) ( ) 可视化 收藏
    气井带压作业技术在页岩气完井、致密气井修井中应用极为广泛,由于气井带压作业较油水井带压作业具有更高的风险,对油管内密封工具的气密封要求也就更高。为了解决气井带压作业不同工况下的油管内密封工具选择难题,系统梳理了气井带压作业油管内密封工具现状,总结了不同类型的油管内密封工具规格参数、技术特点及注意事项。研究结果表明:① 定压接头及陶瓷堵塞器是气井带压下油管最常用的内密封工具,因定压接头打通后可能会对产层造成影响,目前通常采用双陶瓷堵塞器的方式进行封堵;② 起管柱时使用可通过式/不可通过式油管堵塞器、可回收式/不可回收式油管桥塞、过油管桥塞实现管柱内密封;③ 起管柱时需根据有无预置工作筒、油管壁是否干净无结垢、是否在直井段封堵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内密封工具。结论认为,面对更深井深、更高井压、更复杂入井液体及更复杂工况的气井带压作业,还需从提高卡瓦锚定能力、橡胶密封件性能、斜井段和液体环境适应性等方面开展攻关,研发出形成性能更优的油管内密封工具。
  • 温慧芸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2, 16(5): 38-4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2.05.007
    摘要 ( ) PDF全文 (1620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推动我国海洋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藏实现高产能开发,为我国尽早实现海洋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化开发提供技术支撑,以下伏气的水合物藏降压开采为研究目标,分析了最小井底流压、储层渗透率及井型等参数对水合物和下伏气联合降压法开采时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 渗透率一定的情况下,井底最小流压越小,高峰日产气量越大,最终累产气量越多;② 渗透率对产能影响很大,当水合物和浅层气渗透率不同时,水合物层渗透率小于2.5 mD且浅层气渗透率小于15.0 mD时,无法达到日均5 × 104m3的产能;当水合物和浅层气渗透率相同时,储层渗透率大于8.0 mD时,可以达到日均5 × 104m3的产能;③ 分支井的开发效果优于水平井和定向井的开发效果。结论认为,储层渗透率对水合物和下伏气联合降压法开采影响较大,在联合开采过程中,需要加强储层取样及测试数据分析,明确水合物和浅层气层有效渗透率。
  • 马贵利, 刘海峰, 彭磊, 王浩, 魏群坤, 袁豹, 何炆忆, 陈彬源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2, 16(5): 45-49.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2.05.008
    摘要 ( ) PDF全文 (508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长输油气管道智慧化管理在能源输送中的应用和作用,满足不断提高的油气输送需求,以长输油气管道智慧化管理系统平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长输油气管道智慧化管理所能够发挥出来的重要作用。研究结果表明:① 在以往的长输管道运行过程中,各个方面的管理技术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短板,长输管道运行过程中的能源损耗较为严重;② 长输油气管道在投入应用的前两年时间段和运行使用20年之后都非常容易发生各种安全事故;③ 相关政府部门针对长输油气管道智慧化管理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政策,提出以企业为发展根本,不断加强对关键技术的创新研发,提高创新设计能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重视自主创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和产业化。结论认为:① 长输油气管道智慧化管理系统能够根据GIS技术对管道不同位置的应用状态进行监测,获取管道不同位置的油气输送状态、管道压力、温度等各方面情况;② 智慧管道管理系统通过长输油气管道已有SCADA系统可以对管道运行状态进行管理;③ 通过智慧化技术手段来对长输油气管道进行管理,既能保证长输油气管道的输送安全性,又能提高其输送效率。
  • 经营管理
  • 李乔楚, 陈军华, 唐荔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2, 16(5): 50-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2.05.009
    摘要 ( ) PDF全文 (722KB) ( ) 可视化 收藏
    科学测算能源系统碳排放清单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前提。为了准确把握区域能源系统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从燃料燃烧、溢散排放、区域电力交易三个方面构建区域能源系统碳排放核算体系,结合Visual Studio集成开发工具编制“区域能源系统碳排放分析软件”,以四川省为例构建能源系统碳排放清单,对碳排放特征开展分析并研判主要排放源。研究结果表明:① 燃料燃烧是四川省能源系统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区域电力交易能够有效对冲能源系统自身碳排放,石油和天然气系统溢散对碳排放的贡献较小。② 从能源消费品种上看,四川省以煤为燃料燃烧产生的碳排放量所占比例最大,天然气所占比例最小;从部门构成上看,以钢铁、建材、化工、机械等为主的工业能源消耗是燃料燃烧碳排放的关键部门,火力发电、交通运输及居民生活也占据较为重要的地位。③ 四川省石油和天然气系统的溢散排放具有显著“聚集”特点,主要集中在测试井、石油生产以及天然气处理三个过程。④ 四川省通过积极响应“西电东送”战略,有效保障了我国能源供应安全并缓解能源系统的碳排放强度。
  • 姜子昂, 周建, 谢敬华, 辜穗, 任丽梅, 王径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2, 16(5): 57-6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2.05.010
    摘要 ( ) PDF全文 (858KB) ( ) 可视化 收藏
    科技成果经济价值评估是技术价值市场化商业化、量化考评与有效激励科技人员的重要科学手段。近几年国家相关政策和规范频出,为天然气产业链科技成果经济价值评估与应用奠定了制度基础。针对输气管道单项科技成果经济价值分配率测算,为了有效解决科技成果经济价值评估结果高估现象,应用油气科技成果价值分享理论和收益递进分成法,构建了基于价值溯源的输气管道科技成果经济价值量化评估模型,形成输气管道科技成果经济价值评估的4项关键评估参数的取值方法。研究结果表明:① 通过天然气利用项目技术经济评价规范评估取得输气管道科技成果效益分配基数,对于经济效益尚无评估结果的,提出不同类型科技成果的收益分配基数评估计算方法及取值要求;② 坚持输气管道生产要素协同创造价值,依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及行业生产要素的收益贡献率分布区间,从输气管道生产要素(资本、管理、劳动、技术)中溯源技术要素的价值指数,确定输气管道技术要素取值范围;③ 依据谱系学原理,通过建立输气管道技术级序体系,依据技术级序结构和层次分析方法,对输气管道溯源技术级序价值指数(价值指数=功能指数/成本指数),确定输气管道技术级序要素分配系数;④ 依据输气管道科技成果的技术创新程度、先进程度、成熟程度等指标,应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技术创新要素分配系数。结论认为,该量化评估模型应用结果较为科学合理,对促进油气输气管道科技成果经济价值评估的市场化、规范化以及科技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与激励政策优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 “双碳”与新能源
  • 肖佳, 梅琦, 黄晓琪, 蒋龙, 张建平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2, 16(5): 64-69.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2.05.011
    摘要 ( ) PDF全文 (570KB) ( ) 可视化 收藏
    太阳能具有清洁、安全、高效、可持续等显著优点,在我国新能源体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为了推动光伏发电的发展,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对光伏发电行业进行了系统调研,分析了光伏发电在“双碳”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提出了光伏发电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 绿色环保、安全可持续的光伏发电将成为未来新能源发电的主要选择,是我国推动“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② 光伏电池组件产业化量产技术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光伏发电系统成套技术不断优化,光伏组件回收处理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③ 发展更高效率、更低成本的光伏电池,开发高可靠性、电网适应性强的光伏发电系统,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创新,构建国产化、智能化光伏生产制造体系,提升废弃光伏组件回收处理技术,是推动我国光伏发电大规模发展的关键。
  • 改革与创新
  • 杨天翔, 吴曦, 李锐, 陈灿, 李艳, 袁菁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2, 16(5): 70-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2.05.012
    摘要 ( ) PDF全文 (858KB) ( ) 可视化 收藏
    在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双重背景下,为了保证石油与天然气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推进数字孪生技术在油气行业的应用具有必要性和重大意义。为了深入探究油气行业如何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与业务的深度融合,让数字孪生技术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使油气运营、服务企业从数字孪生技术中获益,实现降本增效和高质量发展,通过剖析数字孪生技术的内涵与关键特征,对数字孪生技术在油气行业的典型应用场景及推广应用过程中存在的潜在风险进行研究,提出了数字孪生技术在油气行业的应用建议及面临的挑战。研究结果表明:① 数字孪生技术在油气行业资产动态监测及风险评估、缩短规划时间、协作知识共享、虚拟学习培训等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②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建立虚拟控制室或实验室能够增强协同作业、同步专家经验、更有效地利用数据要素,同时避免现场风险,提高系统决策能力与效率。③ 油气行业应用数字孪生技术面临的挑战主要体现在数据标准化、信息共享、成本收益、网络安全等方面,同时模型的准确性、有效性仍有待加强。
  • 辜穗, 曹强, 高琼, 张浩淼, 刘嘉, 李佳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2, 16(5): 78-84.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2.05.013
    摘要 ( ) PDF全文 (573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适应创新驱动和新时代人才强国等战略对天然气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提出的需求与要求,分析了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措施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 天然气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是以天然气产、运、储、销等产业链生产经营中的科技发展需求为对象,具有较强的原始创新能力并能够带领团队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攻关和技能改造等创新活动的领军人才,分为技术类、管理类、技能类。② 当前主要面临的问题包括:战略规划还需完善,科技人才队伍趋于大而不强;人均研发投入偏少、科技人才培养力度有待提升;绩效评估有待优化、创新人才有效性激励有待加强。③ 新阶段和新格局下加强天然气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需要做好4个方面: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完善培养目标体系;坚持问题导向,健全培养制度保障体系;优化评价方法,健全价值贡献评价激励体系;统筹规划,优化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行动方案。结论认为,该成果可以为天然气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与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为天然气产业深入推进人才强企促进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