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 第14卷, 第2期 刊出日期:2020-04-28
  

  • 全选
    |
    地质勘探
  • 李才, 胡林, 杨希冰, 平贵东, 董贵能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0, 14(2): 1-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0.02.001
    摘要 ( ) PDF全文 (1797KB) ( ) 可视化 收藏
    北部湾盆地油气勘探已取得丰硕成果,但进一步扩大勘探成果难度不断增大。为了明确该盆地乌石凹陷东区反转构造带的成因机制,指导南海北部油气勘探,以乌石凹陷隆起带构造特征为研究对象,结合构造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其特点及形成机制,提出了乌石凹陷东区渐新世末期具有东挤西张的“剪刀式开合”构造特征。实验结果很好地再现了统一构造背景下,同时形成伸展和挤压“剪刀式开合”构造的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 乌石凹陷东区反转构造带渐新世末期形成两组一侧伸展、一侧挤压的“剪刀式开合”构造;② 构造整体上以东北部挤压形成的大范围宽缓背斜为轴,两侧发育两个构造变形区,均表现为西侧伸展、东侧挤压的特征;③ 构造变形区越向西区延伸,断裂的活动性越强,伸展量越大。结论认为,乌石凹陷东区区域挤压应力作用下共轭断层及其分隔断块体发生旋转是控制研究区开合构造样式差异的成因;受先存基底断裂分割,此类块体旋转在北部湾盆地南部坳陷普遍存在,正好与迈陈凹陷具有西挤东张的特征相对应。
  • 叶超, 刘宏义, 李传浩, 高伟, 李庆峰, 潘乃豪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0, 14(2): 6-1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0.02.002
    摘要 ( ) PDF全文 (1308KB) ( ) 可视化 收藏
    下二叠统山西组1段(以下简称“山1段”)气藏为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的主力气藏,为了研究山1段储层的岩性特征、物性特征、电性特征及含气性特征,即“四性”特征,明确“四性”关系,深化气藏地质认识,确定储层有效厚度下限值,为优化试气层段及储层改造参数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天然气开发效果。以岩心分析资料、岩心孔隙度、岩心渗透率、测井参数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观察、薄片鉴定、高压压汞法、密闭取心法、核磁共振实验法等手段,通过孔隙度 — 渗透率交会、多元回归方法分析了储层的“四性”特征并指出了其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 山1段含气储层岩性为石英砂岩、岩屑石英砂岩;② 电性参数下限值分别为电阻率30 Ω·m,声波时差206 μs/m,密度2.59 g/cm3,泥质含量15%;③ 物性下限值分别为渗透率0.36 mD,孔隙度4.1%,含气饱和度46%。结论认为:① 山1段砂岩物性较差,属于典型的致密砂岩储层;②“四性”特征相互关联,岩性特征是“四性”特征的基础,决定了储层的电性、物性及含气性特征;③ 对建立的孔隙度、渗透率、含气饱和度解释模型分别进行验证,精度高,取值合理;④ 以确定的储层有效厚度下限值预测试气结果,与实际结果对比验证,符合率高,能满足开发需求;⑤ 目前陇东地区天然气处于开发初期,物性下限值对于储层改造参数的确定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根据开发进度及时调整优化。
  • 李安琪, 邱宇, 叶绮, 李夏露, 王真真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0, 14(2): 13-19.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0.02.003
    摘要 ( ) PDF全文 (2348KB) ( ) 可视化 收藏
    琼东南盆地崖城凸起自崖城13-4、崖城13-6气藏被发现后,历经多年勘探未获进展,对该区下中新统三亚组一段油气成藏特征、油气运移富集规律认识尚不清楚,亟需开展系统性研究。为此综合运用钻井、三维地震及地球化学、储层薄片分析化验等资料对崖城凸起三亚组一段油气藏类型、油气成藏特征及成藏模式进行研究,并指出了有利的油气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 崖城凸起三亚组一段气藏类型为披覆背斜和断层 — 岩性气藏,天然气主要来自于崖南凹陷崖城组海陆过渡相煤系烃源岩;② 通过长期活动的NW走向沟源断裂垂向运移至崖城凸起浅层三亚组一段三角洲砂岩,并继续向北部高部位侧向运移;③ 天然气优势运移路径主要受到NW向断裂活动形成的构造脊线背景、梅山组泥质水道与三亚组一段三角洲砂体切割关系的共同控制,具有“3-1号断裂垂向输导、断裂脊线侧向运聚、泥质水道切割封闭、构造岩性共同控藏”的成藏模式。结论认为,崖城凸起下一步油气勘探工作应以落实区域油气优势输导路径为重点,位于油气运移断裂脊线路径上的披覆背斜、断鼻构造以及依靠泥质水道侧封的岩性圈闭成藏为勘探有利区。
  • 杨雪, 韩明辉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0, 14(2): 20-2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0.02.004
    摘要 ( ) PDF全文 (1396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查明煤中硫分和灰分与成煤环境的关系,以贵州省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之一 —— 金沙县官田坝向斜主要可采煤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区煤质参数特征并指出了上二叠统龙潭组不同煤层的成煤沉积环境差异。研究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龙潭组煤层总体上属于特低全水分、低灰 — 中灰分、中硫 — 高硫分、特低挥发分煤,煤类为无烟煤三号(WY3);② 硫分组成以黄铁矿硫为主,与全硫分含量呈线性正相关关系,煤层灰成分中的常量元素氧化物以SiO2、Fe2O3和Al2O3为主,对比于中国煤均值,各元素丰度总体表现为轻度富集;③ 不同煤层全硫分均值与(Fe2O3+CaO+MgO)/(Al2O3+SiO2)灰成分参数均值的纵向变化均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规律,反映该区4号煤、7号煤形成于受海水影响较弱的潮坪相泥炭沼泽环境,9号煤、13号煤、15号煤形成于受海水影响较强的潟湖相泥炭沼泽环境。
  • 天然气开发
  • 张辉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0, 14(2): 28-33.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0.02.005
    摘要 ( ) PDF全文 (957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索国内致密低渗透气藏集约化提速降本技术,以具有代表性的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丛式井组和简化井身结构集约化应用的可行性,提出了丛式小井眼集约化钻井技术并进行了应用评价。研究结果表明:① 丛式井组节约了土地,缩短了搬迁周期,整拖式“井工厂”作业模式适用于大牛地丛式定向井组的应用;② 小井眼钻头切削面积缩小了22.46%~23.53%,套管尺寸缩小了18.18%~20.78%,利于提速降本;③ 五刀翼PDC钻头中心部位和后排齿设计锥形齿,提高了破岩效率,1.25 g/cm3低密度水泥浆体系降低了固井施工压力5.5 MPa,保障了小井眼一次全返固井;④ 现场试验19口井,4个井组,固井优良率达100%,平均搬迁时间缩短了54.49%,平均钻井周期缩短了24.54%,机械钻速提高了15.04%,降低了废弃物、水泥浆和套管费用,节约了征地、钻前、搬迁等费用。结论认为,丛式小井眼集约化钻井技术能够推动大牛地气田致密低渗透气藏钻井大幅度提速降本,为国内致密气藏钻井降本增效提供了借鉴。
  • 余果, 方一竹, 刘超, 陈艳茹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0, 14(2): 34-39.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0.02.006
    摘要 ( ) PDF全文 (825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实现精准预测盆地、气区中长期产量,合理制定气区规划方案、实现高效管理和开发,以四川盆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峰值预测法研究现状及特点,选取单峰翁氏模型、单峰Weibull模型、多峰Gauss模型3种预测模型进行改进,用于盆地中长期天然气产量趋势研究,定量地进行全生命周期预测。研究结果表明:① 四川盆地天然气产量在未来30年内将呈现快速增长趋势;② 3种模型预测2030年的年产气量介于808 × 108 m3~876 × 108 m3,符合四川盆地天然气的发展形势,其预测结果可靠;③改进翁氏模型预测该盆地天然气产量峰值时间出现在2047年,峰值产量为1 453.28 × 108 m3,改进Weibull模型预测产量峰值时间出现在2051年,峰值产量为1 750.38 × 108 m3,改进多峰Gauss模型预测产量峰值时间出现在2051年,峰值产量为1 423 × 108 m3。研究认为,针对盆地特点进行天然气产量峰值模型改进后,其预测结果总体符合四川盆地的发展规律,可作为产量发展趋势预测的参考。
  • 地面工程
  • 田绘杰, 季永强, 李海林, 彭杰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0, 14(2): 40-45.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0.02.007
    摘要 ( ) PDF全文 (885KB) ( ) 可视化 收藏
    鄂尔多斯盆地大牛地气田是中国石化重要的天然气生产基地,目前已建成超50 × 108m3/a规模的天然气地面集输系统。鉴于其集输过程中通过脱水脱烃站处理天然气时仅对部分C3+组分回收,而未对乙烷进行回收处理的情况,因此有必要研究是否进行乙烷回收工程投资增加具有高附加值的乙烷等产品的产量,提高油气资源整体利用率,增加气田生产的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① 通过对大牛地气田乙烷含量规律的研究分析,预测大牛地气田在乙烷产量方面具有资源潜力;② 通过对乙烷回收工程工艺方案的论证,确定了大牛地气田乙烷回收工艺采用部分干气循环工艺并确定主要设备选型;③ 依据工程投资和运行成本的测算数据,通过软件模拟计算,证明大牛地气田乙烷回收工程可以较大地增加气田经济效益。结论认为,大牛地气田天然气乙烷回收工程在技术和经济上均可行,但是针对销路环节面临的风险需要提前协商论证。
  • 杨勇, 吴海涛, 宗俊斌, 马振华, 林湧涛, 杜洋洋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0, 14(2): 46-5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0.02.008
    摘要 ( ) PDF全文 (1359KB)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国内缺乏对深水油气田开发中乙二醇回收装置的研究,为了充分认识和准确把握乙二醇再生回收系统在深水天然气开采中的作用,以中国深水天然气开采工艺中具有代表性的南海东部海域的乙二醇回收装置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系统在使用过程中的重沸器、贫乙二醇冷却器频繁内漏事件和系统内各滤器严重结蜡现象。研究结果表明:① 脱水单元重沸器内漏为设备选型缺陷所致;② 贫乙二醇冷却内漏为工艺缺陷所致;③ 系统未设计有除蜡功能是各滤器出现严重的结蜡现象的根本原因。结论认为,通过再生装置系列流程改造及创新优化可确保乙二醇回收装置的正常运行,提高乙二醇回收装置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保证了水下生产系统的安全运行,为以后的操作和技术研究积累了经验,为设备和工艺的制造和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 杨涛, 仇攀, 陈少松, 高荣钊, 李伟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0, 14(2): 52-5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0.02.009
    摘要 ( ) PDF全文 (1269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内检测金属损失缺陷数据的准确性和可信度进行系统验证,采用内检测缺陷数据分析及开挖验证评价方法,综合考量缺陷深度、环向位置、金属损失速率以及失效压力级别等多个参数,对某天然气管道的内检测金属损失缺陷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选取对管道运行安全威胁最高的缺陷进行开挖验证,将现场的缺陷测量结果与内检测报告的缺陷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检测器的精度性能和内检测数据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① 内检测数据的金属损失缺陷深度信息基本符合其设备检测性能指标,内检测数据的深度百分比较实际缺陷深度略微偏小;② 金属损失缺陷长度和宽度信息与其设备的检测性能指标存在着差距,检测精度有一定的偶然性偏差。结论认为,通过对内检测金属损失缺陷开挖验证、系统对比分析并深度挖掘内检测的数据,认识到天然气管道金属损失缺陷内检测与现场验证数据的差别,对后期消除缺陷测量偏差、全线进行完整性评估具有指导意义。
  • 吴有更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0, 14(2): 57-60.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0.02.010
    摘要 ( ) PDF全文 (949KB)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充分认识杂散电流干扰对输气管道本体腐蚀影响,减少输气管道的潜在安全隐患,以中国某天然气输气管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内检测数据及输气管道与高压线、电气化铁路等干扰源位置分布等数据,探索管道缺陷产生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控制措施。研究结果表明:① 管道内检测作业能够及时发现管道本体腐蚀缺陷,其中外部金属损失缺陷在高压线、电气化铁路等干扰源附近呈密集分布;② 即使输气管道保护电位满足阴极保护准则,仍然存在杂散电流干扰的风险;③ 采取源头控制方法,能够在规划阶段对干扰源进行控制是最有效的控制措施;④ 分段隔离、排流保护、电位监测等措施能够降低杂散电流干扰对输气管道的影响。结论认为:① 输气管道企业应强化干扰源控制,避免干扰源的形成;② 定期开展内检测、交直流干扰调研等工作,实时掌握管道腐蚀状况及形成原因;③ 实时对沿线电位进行监测,采取相应措施对干扰管段杂散电流进行有效控制,确保管道安全平稳运行。
  • 市场与价格
  • 李森圣, 段言志, 王莅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0, 14(2): 61-66.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0.02.011
    摘要 ( ) PDF全文 (478KB) ( ) 可视化 收藏
    近期,国家发改委发布新版《中央定价目录》,释放出进一步加速天然气门站价格市场化的信号。鉴于此新规对川渝天然气市场带来的影响,梳理了欧美国家天然气市场发展经验,结合下一步改革趋势,提出川渝天然气市场发展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 川渝地区拥有良好的天然气基础设施和资源市场,具有形成市场竞争的较大潜力,但现阶段川渝地区仍以本地气源为主,尚不具备足够的竞争条件,要想形成竞争态势尚需时日;② 川渝地区天然气供应涉及川渝及沿海地区两个主要市场,沿海地区门站价格放开后,会直接导致沿海区域进一步激化市场竞争,并加剧川渝地区同业竞争,将重塑川渝地区天然气市场竞争格局;③ 对川渝供气企业提出以下建议,包括与政府、企业联合开创增量市场,发展LNG产业链促成资源走出盆地以及积极实施低成本战略提升价格与市场竞争能力。
  • 贺志明, 杜奇平, 袁灿, 罗凌睿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0, 14(2): 67-71.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0.02.012
    摘要 ( ) PDF全文 (726KB)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我国正积极推进天然气体制机制改革,其中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实行天然气管输与销售分离,这给长期以自身天然气管道为依托开发天然气市场的油气田天然气销售带来挑战,需要转变天然气营销观念,创新天然气销售模式,才能稳固和扩大天然气用户群,提高天然气销售量和市场占有率。为此,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以下简称西南油气田)为例,将客户经理制理念引入天然气销售,并对天然气销售应用客户经理制提出详细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① 西南油气田天然气销售推行客户经理制很有必要,有利于促进西南油气田在天然气市场化改革中持续获取发展效益,发展客户,创优服务,巩固份额,引领市场,公平竞合,扩销增效;② 提出按照西南油气田现有三级天然气营销管理架构,结合其推进天然气市场化改革与发展进程,按3个阶段推进销售客户经理制管理架构构建的建议;③ 提出加快制定天然气销售客户经理制工作规范和天然气销售客户经理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天然气客户经理制评价体系推动客户经理制的构建实施。
  • 李洪兵, 曾轶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0, 14(2): 72-7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0.02.013
    摘要 ( ) PDF全文 (730KB) ( ) 可视化 收藏
    季节、气温和人口变化等因素会影响城市天然气需求预测的准确性,而利用不同模型或方法对预测结果进行调整和修正将有助于提高预测准确率。为此,以灰色Verhulst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的拟合结果为基础,利用具有以新替旧功能的新陈代谢原理,构建灰色回归组合模型,以湖北省城市天然气需求量为例,进行需求量预测,以期为建立城市天然气供需平衡机制提供科学的理论数据支撑。研究结果表明:① 组合预测模型能降低单一模型的预测风险,使预测结果更稳定可靠,对降低预测误差具有一定作用;② 新陈代谢灰色回归组合预测模型对原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改进作用,能明显提高预测精度,预测结果可作为相关企业部门或政府部门做出科学决策的参考依据;③ 新陈代谢灰色回归组合预测模型拟合性好,预测精度高,预测结果更稳定可靠,可用于城市天然气中长期需求量预测,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 经营管理
  • 曹忠, 谢雯娟, 于智博, 赵小森, 常佳, 雷现梅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0, 14(2): 78-8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0.02.014
    摘要 ( ) PDF全文 (441KB) ( ) 可视化 收藏
    鉴于岗位管理模式提升对油气企业发展改革的重要作用,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为例,研究分析了当前油气企业岗位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油气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考虑内外部环境,对构建油气企业岗位管理模式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① 油气企业岗位管理中主要存在岗位管理模式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不匹配的问题,影响了企业人力资源效率,具体操作中表现为岗薪不匹配、干学不匹配、人岗不匹配等主要问题;② 提出3个“一体化”(以宽幅岗位管理为基础的“岗位薪酬一体化”、以人的考准考实为核心的“培养考评一体化”、以人岗匹配为目标的“选拔选用一体化”)建设的油气企业岗位管理模式构建思路;③ 提出构建油气企业岗位管理模式的具体方法,包括采用科学的岗位评估方法,建立岗位薪酬一体化与培养考评一体化之间的紧密耦合关系,构建面向全员全职业生涯培养体系、以员工绩效与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考评体系等。
  • 吴江, 曹卫, 刘怀平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0, 14(2): 83-87.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0.02.015
    摘要 ( ) PDF全文 (570KB) ( ) 可视化 收藏
    鉴于目前国内油气田设备材料价格信息不完善,造成概预算编制及物资采购困难重重,通过调研油气田物资价格管理现状、梳理油气田材料价格共享信息化需求,建立起基于物联网的设备价格信息共享系统,以期实现油气田已有数据资源的潜在价值,改善目前预算编制及物资采购问题,也为智慧型油气田建设搭建起基础数据化运作框架。研究结果表明:① 通过网络信息化技术硬件和软件设施的配置来打破油气田物资管理中的空间屏障,集成所有系统功能,使用户登陆本平台即可完成物资材料价格查询、导出和分析;② 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的价格共享平台能够达到精确地进行概预算清单编制等目的,减少后期施工难度及采购难度;③ 系统建立在油气田办公网上,采用基于Web(B/S)的3层结构,通过Web方式实现,采用Window Server2008(或更高版本)作为Web服务器系统,采用MS SQL Server2008(或更高版本)作为后台数据库平台,开发框架基于ThinkPHP 5.1 开发;④ 通过功能需求的调研梳理,将系统功能划分为前台展示和后台管理2个子系统。
  • 于智博, 谢雯娟, 马新平, 李蔚, 周丹, 陈姝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 2020, 14(2): 88-92. https://doi.org/10.3969/j.issn.2095-1132.2020.02.016
    摘要 ( ) PDF全文 (491KB) ( ) 可视化 收藏
    推进智慧党建的深化发展是油气企业适应新时代发展变化的必然选择,是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要求、提高党建质量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党建工作创新、解决油气企业党建工作存在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以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为例,分析公司智慧党建的现状、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问题,设计深化智慧党建的理论框架与方案,最终提出深化智慧党建的保障措施。研究结果表明:①油气企业目前党建信息系统已有一定基础,但存在封闭运行、缺乏统筹设计等问题;②要实现党建工作全面高度智慧化,需建立七大系统和四大平台;③通过超前统筹规划、整合软硬件资源、全面加强总体协调管理及增强人才培养等措施的推进,促进智慧党建在油气企业的深化发展与应用。